EMBA網訊:本次分享聚焦近年大熱的“社群經濟”現象,特邀2007級校友,社群電商青山老農董事長&創始人李金鵬做主題分享。活動吸引數十位EMBA在讀和往屆學員參與,并與嘉賓展開熱烈討論。
背景
實體經濟下滑的同時,一個名為“社群經濟”的詞卻在星火燎原。2016年12月,一份名為《2016移動社交電商行業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社交工具對信息消費的拉動將有望突破1800億元,這一數據在2014年僅僅為952億元。上述報告還指出,未來三年社群電商將有十倍以上的空間。
青山老農作為社群電商的典型代表,通過短短一年多時間吸附百萬“都市知識女性”,圍繞其生活場景所需,提供食、居、顏、養四大系列近200款產品服務,快速打通社群轉現并實現盈虧平衡。
基于此背景,嘉賓分享了青山老農社群電商如何從0開始,建立社群,打通轉化,盈虧平衡的經驗,可謂干貨滿滿。
社群模式:一鍵到C
2011年初,微信等移動社交產品推向市場,不斷分流PC端用戶,而無論是繼續搶占PC端剩余的流量,還是將移動端的流量引導到PC端,其后果都是流量費用成倍的增長。
正是基于移動互聯的背景,青山老農可以實現與用戶的直接溝通,一手開發自有品牌的產品、一手以線上線下的社交聚攏用戶,如此一來,既省去了傳統快消業高昂的渠道成本,也省去了PC電商巨額的流量費用,青山老農社群所追求的“一鍵到C”就可以實現。
社群經濟是最符合經濟學原理的經濟形式,它意味著產品從廠商到消費者幾乎無中間環節,鏈條最短、終端價格最低;因為企業有了自媒體和社群,廣告等推廣成本大幅節省,省出來的開支就變成了粉絲福利。
運營:自建體系,閉環運營
自有品牌、自有流量、自有產品、自有渠道、自有資金,從成立之初,青山老農就步入一條“重資產”的道路,自建體系,閉環運營,構建了包括產品、社群、內容、技術在內的6個中心,員工近百人。
在流量環節,青山老農走的是“內容吸附流量”的路子——將目標用戶定位于都市知識女性,以“植物素生活”為理念,通過旗下自媒體“我的花草生活”、“青山老農”等持續輸出內容;與此同時,在5個月時間內,青山老農舉辦了上百場健康達人的社群體驗活動,去特斯拉、微信、強生、央視等300多家企業舉辦產品體驗下午茶,意在面對面地吸附精準用戶。
通過大規模的線上、線下交互,不到一年,青山老農積累起超過80萬粉絲,而且,這些粉絲多數介于20-40歲之間,職業以教師、醫生、公務員、公司白領為基本特征。
在產品環節,青山老農向粉絲用戶提供偏植物原料的多種產品,包括飲食、護膚、營養、居家四大品類近200款,通過社群眾籌模式,將庫存壓力降到最低。
在渠道環節,以技術團隊搭建的自有商城為主渠道,兼顧天貓、淘寶等傳統電商渠道,同時不斷開拓外圍合作渠道。
用戶:構建長效沉淀機制
獲取用戶后,如何與用戶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并且維持活躍的長效機制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青山老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必須有一套讓用戶沉淀下來的長效機制:具體而言,就是青山老農的“區域管理者”制度。
移動互聯網時代,每一個人都是自媒體,既是消費者(可以消費你的產品),又是消費商(經營推廣你的品牌產品)。
青山老農將粉絲轉變成為消費商,參與到社群創業中,最后再將核心消費商轉變成區域管理者,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加深了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在整個銷售過程中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一方,而是與企業一同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去,在這種健康的生態機制下用戶沉淀下來并維持活躍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從去年12月份開始招募“區域管理者”,短短數月青山老農已經有近600名區域管理者,隨之而來的是業績的十倍增長。
除了嘉賓的走心干貨,現場學員與嘉賓還展開了社群與實體共舞的開放式探討,甚至有學員向嘉賓“開炮”,氛圍熱烈。原定兩個半小時的活動,也延長了接近一個小時才結束。
文/中山大學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