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學EMBA關注】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見》,2017年起,EMBA統一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考生將參加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由教育部劃定統一的分數線并向社會公布,培養院校按政策自主錄取。
齊斌(化名)是一家市值10多億元的上市公司老板,一年前,他托關系讀上了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可以說,齊斌的公司如今做這么大,全靠他白手起家,一步步打拼而來。他15歲就開始“跑單幫”,連高中都沒有畢業。而根據有關規定,每個EMBA項目班只有5%的名額留給齊斌這樣的學生。他找朋友先后報名了五家商學院,最后才被錄取。他讀書的目的主要是想結識朋友,拓展人脈。
不過,從2017年開始,像齊斌這樣的企業家基本上與EMBA絕緣了。
根據最新規定,2017年起,EMBA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這也是教育部為了規范MBA和EMBA放出的“大招”。
政策殺傷力幾何?“政策出臺,是針對部分魚龍混雜的商學院辦學思想不端正,脫離教學目標,定位不準,辦學行為有失規范,“放羊式”培養等亂象的整治。”上海交大安泰EMBA項目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見》,2017年起,EMBA統一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考生將參加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由教育部劃定統一的分數線并向社會公布,培養院校按政策自主錄取。
此外,《意見》還對招生計劃、招生紀律、師資建設、教學管理等內容進行了更為嚴格的規定。尤其是要求EMBA學生要和比自己年輕10歲左右的全日制MBA學生一樣通過全國“聯考”。
僅這一點,對于一些學員和部分商學院來說,打擊力度就不小。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閻海峰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政實施近一年來最明顯的影響,一是有的學校徹底關閉了EMBA項目的招商;二是相當一批有培養潛質的EMBA學員考不上,而能考上的又不想讀這個學位。最終導致EMBA招生人數巨幅下降。
不過,在上述負責人看來,對一些老牌商學院來說,這“未必是壞事”。
閻海峰透露,雖然面臨“收緊”的情況,但華理商學院MBA項目今年招生情況比去年更好。
“教育部的出發點就是要規范辦學,整治一些亂象,讓EMBA課程健康規范發展。”閻海峰進一步表示。另一所著名高校EMBA項目負責人認為,新政主要針對一些不在教育部名單里的院校和社會機構。
據新華社報道,盡管教育部公布的具有EMBA招生權的院校僅64所,但開設EMBA課程的院校遠超這個數字。
對“正規軍”影響不大新政實施近一年,今年EMBA招生是否受到影響?新政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國60多所商學院共錄取EMBA11500人,而新政推出后,2017年只錄取EMBA2500人,大幅減少78%。
此外,除不參與統考的北大清華錄取數共達到1200人,其他60所商學院僅錄取了1300人,平均每所20人左右,其中40所商學院錄取人數低于10人,而這40所商學院明年將可能不再參與招生。
然而,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今年上海第一梯隊商學院的招生情況還不錯。
上述交大安泰負責人表示,今年復旦、交大的EMBA項目,比往年招生報名人數還多,名校的吸引力還是巨大的。記者獲悉,今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招生430人,全部招滿。
而上海交大安泰EMBA項目主任任建標表示,2017年交大參加全國聯考后,仍保持了往年的錄取規模。當前,2018年報名已經啟動,報考人數已經超過650人。“新政變化下,能夠堅持正確價值導向的EMBA項目,依然會受青睞。”
“由于我們招生不走國家統考,基本都是獨立招生的,所以新政對我們來說影響不大。”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負責EMBA項目的相關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學院對申請人進行綜合評估,基本上參考兩個維度:第一,學習能力要強。中歐的學習強度較大,有學員甚至說,來讀MBA第一、二個學期等于扒了一層皮;第二,采用國際上通行的GMAT(經企管理研究生入學考試)考試。雖然不參加國內統考,但GMAT成績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新政的收緊是希望規范無資質、亂收費、教學質量差的院校。”該人士直言,尤其是有的院校打著“EMBA研修班”的名義招生,最后卻拿不到正規學位。
業內人士認為,評判新政是否達到了想要的效果,至少要等到5年之后。
商學院步入洗牌期除了新政影響,記者了解到,無論是全國還是上海,今年MBA和EMBA總體招生形勢走低,部分商學院出現MBA招生計劃與報考人數倒掛,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商學院一般如何應對?
閻海峰分析,在當前,商學院各種專業學位的項目都開始增加,專業化的程度也開始提高,比如金融碩士、會計碩士、工程管理碩士等專業,逐漸分流了相當一部分人群。
內部原因是,各大商學院的培養項目競爭越來越激烈,并由數量競爭向質量競爭轉變,競爭的深化使得一些缺乏競爭力的學校開始慢慢失去市場,甚至退出市場。
“對于大多數商學院來說,比拼的就是產品銷售能力和應對能力,關鍵要突出院校的特色,培養高水平的師資團隊和符合市場需求的項目。”閻海峰指出,隨著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新一代人口中,很多家庭可以資助更多學生出國留學,國外商學院的分流和競爭,也是導致本土商學院招生倒掛的一大原因。
在閻海峰看來,教育部的“新政”對本土商學院的辦學而言,確有擠水分的功效,可以判定,明年EMBA招生門檻還會有所提高,各大商學院之間的競爭也會更加白熱化。
“通過全國統考規避部分招生院校降低標準,長遠來看是好事。”他強調。
文/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