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網訊:難道紙質閱讀真的要消失?電子閱讀能真正替代圖書館閱讀嗎?回答是肯定的:不會。今天,一點資訊獨家采訪了第五屆E戰成名11號團隊“閱戰閱勇”,也是自由人互聯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主創人員,對于閱讀,看看他們怎么說?
24小時讀書屋
圖書館、書店、回收三者結合
“我們團隊成立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個集‘圖書館’、‘書店’、‘回收’三者于一體的公司,打造國內首家‘24小時讀書屋’,讓全民閱讀成為現實。”閱戰閱勇團隊隊長盧潔儀告訴一點資訊記者。“我們是在響應李克強總理‘社會力量辦圖書館’的號召下,基于國內閱讀現狀的基礎上,成立的一家互聯網+閱讀公司,我們希望通過團隊的努力,讓國內全民閱讀成為一種常態化、習慣化的事情。”
自由人互聯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暨南大學2017EMBA學員組建而成,5大成員均來自各行各專業精英,在創業方面有豐富的經歷和閱歷,因激情,因目標他們匯聚在一起,致力于做好“國民閱讀”這件事。通過“線上APP和線下24小時讀書屋終端的閉合,提高國民讀書數量與質量,在共享經濟的模式下,把買賣書、租書、回收三者結合,打造真正的全民閱讀新風潮。
是什么激發他們要做全民閱讀?成員李溢告訴記者,團隊在成立之前,搜集了大量資料,包括去國外調研、國內調研,通過國內外民眾的閱讀數與閱讀習慣的對比,我們發現,超過90%的人愿意與大家共享自己的舊書,可是國內卻沒有一個很好的平臺或者渠道實現,另外,通過調研數據顯示:國外人的閱讀數量遠遠超過國內人的閱讀數量,為什么人口數量占優勢的中國,閱讀書本的數量卻遠遠低于國外?便利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日本、臺灣等地區,大約每2000個人就會有一個便利店,而在中國,1000個人才會有一個便利店。這就是社區化模式對于讀書的便利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社區化,“24小時讀書屋”就是我們線下社區化的終端。
現在國外都在強調“社區文化”、community文化,每個小區都有它獨特的社區文化,市中心的小區社區文化可能接近“金融”、“互聯網”等關鍵詞,學校旁邊的小區社區文化可能接近“教育”、“升學”等關鍵詞,通過社區化模式,我們一方面可以了解每個小區的社區特色文化,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小區之間相互競爭與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體的全民閱讀能力。“所以,這件事是非常有意義的。”成員劉家碧說。
“理論支撐對于我們商業項目的落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參加第五屆E戰成名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得到暨大教授以及相關人士的理論支持。”成員李昌青說。“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的角色,希望能‘跳’出來體驗一下整個商業模式的運作、資金板塊以及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方式。”
“學EMBA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回爐”,何為“回爐”?我的理解就是就是把理論層面的東西擺到實際社會中來運作,理論回歸實踐才是讀EMBA的真正意義所在。”閱戰閱勇隊長盧潔儀說道。另外,更現實的,希望得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投資人的關注,得到資本的支持。
文/暨南大學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