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網訊:清華經管EMBA首創的體驗式課程“行知中國·絲綢之路——全球商學院智慧精英挑戰賽”行前會議于8月5日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
清華經管EMBA“行知中國”出征在即
來自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及全球知名商學院8個國家的近500名學員將于8月16日到19日在甘肅張掖進行為期四天的體驗式課程。“行知中國”組委會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賈莉老師表示,“環保公益是‘行知中國’一貫以來的堅持,在古絲綢之路的商道驛站進行戶外行走又能讓學員零距離感知這里深厚的文化底蘊。”
助燃環保公益踐行社會責任
配合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工作,堅持環境的可持續性和商業的可持續性,“行知中國”致力于在“一帶一路”上面播撒健康生活方式與綠色生態理念。一邊行走在絲綢之路上,享受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一邊思考如何保護這片純凈。
“作為企業家,應該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決向污染宣戰。不僅致力于以身作則傳播環保理念,更應該努力在企業生產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引導企業低碳發展,促進環保公益行動,塑造企業的綠色形象。”賈莉老師說。
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在會上分享了LNT(leavenotrace,無痕山林)的原則,希望學員尊重自然,對環境帶來最小沖擊。不僅在事前進行充分計劃與準備,更要尊重野地的生命、尊重其他旅行者的權益,維護野外的完整,EMBA同學們參與了積極的討論。他表示,推進戶外領域環保最重要的方式還是教育,而不是一昧的管理與限制,每個人都可以努力改善一小部分的事件,能力越大,責任越大,EMBA群體有更高的社會責任擔當,以清華經管EMBA為主體的大部隊進入戶外的環境中,會在提高社會環保意識、以及在“一帶一路”綠色環保事業中做出貢獻。
重溫絲路歷史融入“一帶一路”
“行知中國”到2017年已經成功舉辦三屆,是清華經管EMBA獨特課程體系“天”、“地”、“人”、“通”中,“通”模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課程中,人生悟道與企業管理相通,絲路歷史與當下政策相通,人文關懷與企業家責任相通,以期真正做到會通八方,兼容并包。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甘肅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戰略通道和商埠重地,絲綢之路東西橫貫境內1600多公里,千百年來創造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甘肅已由內陸腹地變為向西開放的前沿,絲綢之路黃金段的定位正加步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日漸頻繁,經貿往來日漸密切。
與人文歷史大師同行于張掖市那些古絲綢之路上的商道和驛站,既能領悟古老的商道文化,又可在回味歷史中感受“一帶一路”帶給這里的新變化。
注重心靈對話感悟行走之樂
“在大自然中,人類是非常渺小的,在狂風暴雨中,更能凸顯人的本質。在行走中,拋開城市喧囂的虛偽的面具,一切都是那么的簡單,但一切都是那么的快樂。希望大家能拿出一顆真心,面對自己,享受自己的行程。在行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共同成長,成為永遠的兄弟姐妹!”賈莉老師說,行知中國是一次對團隊的熔煉,要在團隊中放下小我。希望大家能放下成績和排名,注重在大自然中和自己的心靈對話,能夠純粹地享受行走帶來的快樂和收獲。
學員們紛紛發言抒發課程前的熱忱。清華經管EMBA16B班說“無張掖,不兄弟”,16D班表示“期待張掖之行”,16G班則表示“行知中國、行走張掖、相伴而行”。17A的“挑戰自我,砥礪前行”和17B的“用豪情挑戰極限”凸顯出17級新同學們的滿滿熱情。行知使者李海鷹表示“服務同學,快樂自己”,行知使者豐濤說“一起行,一起感悟”,行知使者王佳煒、陸楨等都結合自己在戶外行走的經驗,為張掖環保提供意見。16F班的“爭取拿第一”和行知使者白艷軍的“爭取不拿第一”則有一種反差的喜感,將現場氣氛進一步推高。
會議上,清華經管EMBA戶外協會會長汪治對“行知中國”組織架構進行了介紹,戶外協會秘書長金欣對行知中國日程、章程要點、線路、賽事裁判體系、安全保障體系、通訊保障體系、后勤保障體系等內容進行了說明。行知使者陸欣對團體影響力獎的評比方法進行了說明,在互動過程中,同學們對戶外環保心得、帳篷住宿、營地安排、競賽隊突發情況等問題進行了咨詢。
文/清華大學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