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无遮挡黄漫画在线观看网站,1316喷浆???直播,阿娇13分钟视频无删减mp4,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广告

歡迎來到EMBA招生信息網
當前位置:EMBA >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 > 新聞動態 > 正文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學生廖杰遠在2018新年思想匯上發表演講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8-01-24 15:42:27
收藏 分享 評論(0)

  EMBA網訊:日前舉行的“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EE 2018新年思想匯”上,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2016秋季班學生、微醫董事長兼CEO廖杰遠以“連接+AI 賦能三醫聯動”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廖杰遠指出,缺少家庭醫生、醫藥流通環節費用高、醫保使用效率低,是中國醫療健康領域急待解決的三個難題,而“連接+AI”將會給醫生、醫藥和醫保帶來變革。微醫首先將全國2400多家醫院、18000多個基層醫療機構、1億多家庭連接在一起,實現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和家庭,完成場景的前移。微醫開發的“睿醫云”西醫人工智能應用和“華佗云”中醫人工智能應用,讓基層醫生在AI助手的幫助下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全科醫生。其次,將藥廠和醫療場景直接連接在一起,可以大幅壓縮醫藥的流通環節,優化用藥價格。最后,通過更加科學的預測,“連接+AI”能提高健康險公司服務能力,提高整個就醫過程中醫保的使用效率。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2016秋季班學生廖杰遠

  以下為廖杰遠演講全文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我是廖杰遠。在我們五道口的同學們看來,天下沒難事,只有一件事情我們至今依然困難——看病。

  7年前,我花了10個月的時間,帶著我1歲半的小侄兒,輾轉了3個城市,8家醫院。我家小侄兒做了兩次的滑膜全切除手術。我尋醫的過程跟同學們一樣,找大醫院、找大專家。但是,最后是誤診,是完全的誤診。這個1歲半的小孩子,就這樣留下一個終身的遺憾。

  在醫院里面,從夏天到冬天,10個月的艱難。當時我只有一個念想,就是用自己比較熟悉的IT,讓以后自己的家人看病能夠方便一點,一轉眼的時間7年了。

  在這7年的探索中,我們會看到我們在面對是一個艱難又亟需去突破和改革的領域。我們來看看我們今天為什么看病難,中國有將近100萬家的基層醫療機構、2.5萬家一二三級醫院。我們一年看病的人次是79億人次,但是我們79億人次每一位老百姓首選的是1308家的三甲醫院,這1300家的醫院要承載我們將近14億人口,將近80億人次的看病需求,顯然人滿為患必定成為這些大醫院常年的狀態,而過去的20年我們的基層醫療機構,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我們近百萬家的基層醫療機構,幾乎是無人問津。

  按我們的醫改進行了很多年了,但是至今我們看到三個困境還沒有突破:

  第一,我們沒有家庭醫生,沒有全科醫生,常見病應該是首先通過家庭醫生和全科醫生的。

  第二,我們在很多的行業。改革開放以后,雙軌制都已經開始逐步并攏,但是在醫療行業,什么是政府該做的什么是市場該做的,至今沒有搞清楚。

  第三,如果是我們講哪一個行業里面,他的效率是最急迫提升的,大家都會說:一,我們醫藥的供應鏈。我們看到一種數字,中國的新藥,一年的研發費用投入是3.7%,但是我們在流通領域的投入是多少?50%-70%的錢是花在流通領域了。二,我們的醫保的效率可能是我們所看過的,最低效率的手段之一。一方面,一到下半年,大醫院沒有醫保額度的,全面控費。另一方面,我們的大媽可以用醫保去刷大米。

  這些挑戰,我們在今天探索一個可能,是科技,我們會看到連接和AI正在給醫療帶來不一樣的變化,醫療、醫藥、醫保,可能因為連接和AI帶來的巨變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大概7年的時間花了將近70%的精力,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連接。

  過去中國的大醫院和互聯網是沒有連接的,有兩個原因:

  第一,隱私的要求。

  第二,醫院所有的系統,它設計的承載都是幾百個工作站,我們的窗口加醫生的工作站(共同的)。互聯網上十萬級的沖擊,它是完全承載不了的,我們在2010年的時候,創建了一個前置服務器的標準,通過這個標準,順利的解決了醫院內網和互聯網的連接。我們開始把醫院的窗口逐步的移到互聯網上。

  第一件事,掛號。比如說301醫院,301醫院的所有專家好是提前兩周全部投放在互聯網上,我們幫助301醫院把他專家接診病人對癥率,從原來不到20%,現在已經提升到了超過40%,當然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們在兩周前剛剛完成了黑龍江436家醫院,3800人口電子病歷的互通,我們把醫院的窗口掛號、繳費、檢查檢驗報告的共享,醫生的診后隨訪,就這些過去你是長時間的在醫院的窗口輾轉排隊,才能完成的事情,移到了你的手機上面。把這個窗口放散到了我們的每一個病人的口袋里。

  第二件事,把大醫院和基層醫院連起來,我們到目前為止,已經連了1.8萬多家的基層醫療機構,這些基層醫療機構,縣里面、鄉里面到村里面。這一次的九寨溝地震的時候,醫療隊、救援隊是凌晨出發的,但是快到震區的時候余震把道路封了,醫療救援隊進不去,這個時候發現當地的縣醫院是連在互聯網平臺上面的。所以,在12點之前搶救和轉移,都是通過我們的互聯網平臺來完成的,我們會看到,直接它穿透了物理的距離,我們會把效率的提升成為現實。

  我們在連接上面做了一個創新,把醫療能力延伸到家庭,在這次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成了共同的焦點,是家庭的健康終端。老百姓只要按一個鍵之后,我們會看到,在上面你的家庭醫生、全科醫生和你面對面。常見病在線完成診療,直接給你開遠程的處方,處方到達離你最近的藥店,藥店直接給你送藥上門,在一部分的省份已經實現在線醫保,老百姓在家里就能完成醫保,這樣的話我們會看到常見病的診療,把場景前移,移到了我們老百姓的家里。

  我們在2015年創建的烏鎮互聯網醫院,今天它已經成為了接診量最大的醫院。當時總書記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旨報告里,把烏鎮互聯網醫院和烏鎮旅游共同作為互聯網創新的縮影。互聯網醫院實際上不做首診,至今為止它沒做過一例首診,所有的首診是直接精確的分診到我們線下連接的2400多家線下醫療機構。

  在線下醫療機構做完診斷檢查檢驗之后,電子病歷回過頭來,第二次、第三次的復診和基層醫療機構發起的會診,是在互聯網醫院上完成的。互聯網醫院到目前為止每天的接診量在6萬多人次,我們知道協和是1.6萬-1.7萬的人次。這次成為中東和國家醫院聯盟的13個代表隊成員,其中前12家都是中國超大型三甲醫院,第13家是烏鎮互聯網醫院。

  我們看到連接產生的變化,還只是物理變化,醫生的時間是8個小時,一分鐘都不會多出來。如果能夠把有限的時間,如何能夠更大范圍的應用?這就是我們會看到的人工智能,AI可以把醫生隱形的智慧和經驗,能夠萬份、10萬份的復制出來。

  今年5月27號Google CEO出席烏鎮圍棋大賽,他說人工智能最大應用的場景在醫療,而醫療最大的機會在中國。在中國我們會看到最大的機會在中國的基層,通過人工智能幫助中國200萬基層醫生,每人配有一位醫生的教練。我們中醫的智能醫生已經在400多家醫院,包括中國最大的中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已經在規模應用了,到目前為止完成的輔助診斷和智能處方超過180萬張,已經遠遠超過沃森診療量。

  我們和哈佛大學、浙江大學共同開發的21世紀的赤腳醫生,我們把38種常見病的診斷做到機器里,讓基層的醫生在機器的幫助之下,能夠成為一個專業的全科醫生。確確實實我們會看到,因為在中國本身醫療體系發展不平衡,新的科技產生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沖擊力。我們會看到在影像的診斷上,中國已經快速的成長,在糖尿病、眼底病變的診斷上,我們目前已經超越了Google。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有足夠多的病例,這些醫療機構共同參與,我們會期待醫學的AI會帶來醫療新的變化。

  連接和AI會對醫療產業帶來的升級,我們會看到三個場景:

  第一,醫療,把大醫院、大專家的能力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包括基層醫療機構能力提升,會把醫療的前景前移,移到千家萬戶的家庭里。我們預計在未來,不是很長的時間內,我們會看到,也許將近50%的病人診療在家里可以完成,不到35%的需要在基層醫療機構,而到大醫院的留下不到15%的疑難癥就可以。我們的健康維護、健康管理,基本都可以在家里通過遠程,由你的家庭醫生和全科醫生完成。

  第二,我們看到連接和AI在醫藥領域里的促進,因為連接實際上把藥廠和最終的消費場景之間連接在一起,把中間流通鏈可以大幅度的壓縮,我們已經成功的把藥廠最有代表性、主銷藥品的品類價格壓縮了一半。

  我們在新藥的研發上,因為老百姓連續用藥大數據回饋回來之后,特別在5000年中醫上的積累,我們會看到對新藥的研發上,會帶來新的推動力。

  第三,在醫保上。醫保和健康險的界限,恰恰就是公益和市場的界限,至今沒有理清楚。沒有理清楚的原因,因為市場的力量太弱了。健康險第一要服務,第二要預測。因為中國健康險公司,不像國際上完全能夠主導醫療的服務流程,它沒有這個服務能力,我們的健康險沒有得到發展,但是通過連接我們會看到,健康險公司已經能夠和醫療體系真正的質量和成本緊密協同在一起。這時候,我們能夠了解到,一個病人連續在不同醫院、不同周期的體檢報告和電子病歷,這時候我們有可能做預測了。

  我們會看到因為連接和AI,我們會驅動著健康險快速的成長,同時對醫保的使用效率,完全可以在醫生開放的過程中,做一個有效的監控。醫保使用效率的提升,我們也會看到,醫藥險在連接和AI的觸動下,會產生一個劇變。

  互聯網和醫療恰恰是兩個相反的領域,醫療是昂貴、保守、嚴謹的,互聯網是開放、免費、自由的,我們其實有很深刻的體會,科技和醫療的融合,最難、最大的瓶頸是團隊、文化和思想的融合,這是我們內部融合最大的挑戰。

  我們也會看到,在這個領域里能夠做得成功的企業,其實最重要是把文化的融合真正的做好,外部才有很好的結合。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很深刻的感受,因為跟政策有比較好的契合,我們在推動預約掛號的時候,正好政府在推動預約診療,我們推動互聯網醫院的時候,政府在推動互聯網+。

  今天我們在推動大數據驅動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政府把大數據提升到國家的戰略,因為醫療是一個公共服務,只有科技政府的政策和我們真正老百姓的需求產生互動,它才會形成突破。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像愚公一樣,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確確實實不管多難,每一天都能夠日以復始,一年一月的堅持下去,直到我們看到科技融合產生真正化學的聚變,成為我們每一位老百姓的健康保障。

  新年到來,祝每一位老師、同學們,天天健康、天天快樂!

  文/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