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海,中南大學商學院EMBA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有色金屬冶金專家。福建省福州市長樂縣人。中學畢業于福州二中,1958年就讀廈門大學,1963年畢業于中南礦冶學院。南昌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長期從事有色冶金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
個人經歷
歷任江西貴溪冶煉廠、安徽金隆銅業公司等國家重點工程總設計師,
現任江西科技學院名譽校長。
主要成就
近40年來一直在閃速強化冶金第一線從事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工作。以張文海同志為主要完成人或項目總設計師的科研和工程設計共獲3項國家級、10余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及優秀工程設計獎。特別是《常溫變量噴射--動力波洗滌閃速煉銅技術》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同年他獲得“國家工程設計大師”稱號。
70年代,我國銅冶金工藝落后,不僅能耗大,而且環境污染嚴重。由于缺乏對國外60年代興起的閃速冶金強化熔煉技術的研究,當國家決定投資106億建設江西銅基地項目時,以張文海同志為主提出的閃速冶金方案被全國論證會否定,工程按照落后的“鼓風爐”方案開始建設。在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張文海同志仍不失信心地努力工作,搜集大量資料,編譯了16冊專輯,撰寫了63萬字的《閃速熔煉文集》專著,為我國引進閃速煉銅技術做了早期工作。
1970年他赴云南金平鎳礦參加小型閃速爐實驗。1971年南昌航空大學爭取到國家760萬元研究經費,他任技術負責人,歷時四年完成“常州l萬T閃速爐大型工業實驗”,獲1978年冶金部重大科技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其間發表《閃速熔煉述評》論文,對“閃速冶金”在我國應用的可行性做了全面論證。由于多方面的基礎工作,1979年國務院批準已施工一年多的江銅冶煉廠從“鼓風爐”方案改為“閃速爐”方案,并遷址貴溪。張文海同志任工藝負責人、引進設備主談和總設計師之—,該工程于1985年建成投產。
1986年以他為首的課題組研發的“閃速冶金FSCC軟件”通過鑒定,并開始在多項國家重點項目和一項國外項目中應用。該軟件獲國家優秀軟件三等獎。
1993年至1997年他在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安徽金隆銅業”設計建設過程中,作為項目總師和主要工藝研究人員,主持完成了“常溫變量噴射--動力波洗滌閃速煉銅技術”的研究,取得多項重要創新成果。對解決常溫送風閃速熔煉存在“下生料”和“爐瘤”的難題有重要創新。1996年在美國第八屆世界冶金會議上提出了“常溫送風節能”觀點,并作專題答辯。以他為主,在課題組全體人員的努力下,應用“FSCC”軟件,實現閃速煉銅工藝設計的優化,延長了閃速爐壽命。研究成功新型“閃速煉銅在線控制數學模型”,提高供料控制精度。此外,金隆項目還采用:“雙級動力波洗滌組合裝置及技術”,攻克了“大氣量、大波動、高含塵冶煉煙氣凈化”世界性重大技術問題,對解決有色冶煉和其它行業SO2煙氣污染有重大作用。主持金隆“電解凈化技術”攻關,解決了綜合利用我國含砷、銻、鉍復雜銅精礦生產高純銅的技術難題。目前,我國閃速冶金主要設備已實現國產化并出口伊朗,成為世界閃速冶金成套技術設備的輸出國之一。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4年5月8日受聘為江西科技學院名譽校長
上一篇:木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