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網訊:根據中國證監會網站的消息,在1月17日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2018年第17次工作會議上,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2016秋季班學生胡曉軍擔任董事長的華夏航空公司順利通過IPO審核。這將會是中國支線航空的第一股,也是A股第7家航空公司。
2016年9月22日,華夏航空舉行了成立10周年慶典活動,并發布了“從通達到通融”的目標,預示著其新十年的嶄新開始。而在此前一天,華夏航空董事長胡曉軍開啟了在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2016秋季班的學習生涯,以此為華夏航空插上資本的翅膀,飛向更高的天際。
如今,華夏航空和胡曉軍的騰飛之路收獲了IPO這個新的里程碑,在此表示祝賀!也期待金融EMBA的行業領軍者們,以金融助力轉型與創新,創造更多的輝煌!
華夏航空公司介紹
華夏航空公司是一家長期專注于支線航空客貨運輸的航空公司,目前在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均設有營運基地。截至2017年6月末,公司已開通航線80余條,航點80余個,其中支線航線比例約96%。
根據華夏航空公司提交的材料,2014年至2016年,華夏航空營業收入分別為12.87億、17.92億、25.5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24億、2.6億、3.37億元。2017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15.34億元和1.72億元。飛機數量從2014年底的14架增加到2017年6月底的31架。飛行員數量達到355人。
2017年,華夏航空安全運營水平穩步提升,機隊規模達到35架,飛機起降7萬余架次,航班準點率達77.15%。
十年成就支線航空典范
胡曉軍期待金融讓華夏航空飛得更高更遠
(整理自2016年胡曉軍開學專訪)
深耕支線航空
從事民航業20多年的胡曉軍,1988年研究生畢業后,被分配到深圳蛇口,此后一直扎根民航事業,在他看來,中國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接下來進入全面小康階段,意味著有更多人可以選擇民航出行。“做企業要和大趨勢一致,華夏航空很早就選擇了這個前景廣闊的行業,又深耕了支線航空這個新生細分市場。2000年曾有公司嘗試做支線航空,但都不如華夏航空做得純粹,做了幾年就退出了。”
這個先例也給胡曉軍提了個醒,只有找準切入點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去。“支線城市不像干線城市想飛哪都行,也不可能高密度地每天飛行20幾班,因為旅客量及時刻資源不支持。支線城市的乘客只能通過支線到干線,再加上干線的網絡中轉。這時候支線公司和干線公司的合作能力要求非常強,決定著能否拿到好的價格和航班保障。我們純做支線,就能最廣泛的合作。比如海航和國航、南航競爭,彼此都不會給對方好價格,但是因為我們不做干線,沒有形成競爭的態勢,所以可以和所有人合作。盡管我們沒有干線航線,但是在連接國內上百條干線航線上都有大作為。”
另辟蹊徑的做法讓華夏航空在支線航空領域獨占鰲頭,而市場發展的勢頭也證明這一選擇的明智。“支線市場規模的增長比干線市場快一倍,已經高度成熟的干線航空市場去年的增長率在9%左右,而支線市場擴展了18%。”胡曉軍說道。2016年以來,華夏航空更加大了引入支線飛機的力度,龐巴迪CRJ900機隊以接近每月一架的速度增加,創造了支線航空的華夏速度,令業界矚目。
初嘗勝果后,華夏航空打算把支線航空的業務向國際市場拓展。據胡曉軍介紹稱,華夏航空今年開始布局連接中國三四線城市與國外三四線城市。如今已獲得國際運行資質的華夏航空,正在多個地方進行選擇,其中包括遠東日韓俄等國家,以及東南亞諸國。
從通達到通融
在舉行十周年慶典的同一天,華夏航空同時發布了《中國城市航空通達性報告》。據胡曉軍介紹,通達性就是指一個地區的老百姓借用公共交通工具到達想去的地方所花的時間。華夏航空從2007年開始便一直研究通達性的問題。“中國人習慣用‘窮鄉僻壤’來定義落后地區。這個詞很準確,窮鄉是用GDP定義的,僻壤是指通達性,這是很明確的一個指標。”胡曉軍認為中國百姓的基本需求無非“衣食住行”,其中“衣食住”都有具體的指標可以衡量,但“行”目前沒有明確的指標來衡量。
雖然從國家建設角度有一些指標進行衡量,比如人均高鐵、高速公里數等等,從行業的運行上有吞吐量等等指標,但這些數字與老百姓相關度并不高。“首都機場的吞吐量是全球第二大,基礎設施規模是最大的。但作為北京市民,這些指標跟我都沒有什么關系,我需要的是從北京出發到達想要去的地方,平均多少時間,我能多快到達想去的地方”
此次華夏航空發布的航空通達性報告,為提升中小城市航空通達性提供了可量化的參考指標,為政府、投資方投資地方經濟、發展提支線航空提供了更為科學的參考依據。胡曉軍認為通達性對于華夏航空的意義是“通過支線和干線對接起來,確立了一個完善的航空網絡。在未來,高端的智力交流主要還是以航空為載體,航空通達性是定義支線城市能在多大范圍內獲得智力資源支持的能力。”
用十年時間完成通達性建設后,接下來的十年華夏航空將在通融性問題上繼續發力。在胡曉軍眼中,“從通達到通融”是思維轉變,這對華夏航空來說,將是又一個重要轉折點。
如果說“通達”僅涉及航空本身,那胡曉軍口中的“通融”則涉及到了與航空有關的方方面面。“通融是要發展一些和通達性密切相關、且高度依賴于通達性的行業,比如長線旅游、生鮮、冷鏈等領域,這些行業我們都在著手布局。這樣大規模的產業融合肯定涉及到并購。”胡曉軍說道。
企業和個人補短板
對于許多企業來說,到了企業擴張這個階段,兼并收購是最主要的手段,這對華夏航空來說,也是一樣。“做基礎的時候得自己做,但是在產業擴張的時候,我們已經具備核心競爭能力,到了要把這種能力釋放應用的時候,這時候再重新做基礎,或重新做一個企業,在時間上來不及。”胡曉軍向記者分享他的見解,“從企業來講,企業發展的主要手段不是自己從頭開始做大,而是找到合適的發展伙伴,把我們的核心能力嫁接進去,完善自己的產業鏈,這需要金融知識的支持。”
另一方面,國內支線航空經過幾年的發展,到今天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對于尋求擴張的華夏航空來說,資金仍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航空產業對資本需要較大,隨著公司業務快速發展,華夏航空也開始尋求更多的融資渠道。
為了匹配企業發展所需要的金融知識,也由于個人的發展需要,胡曉軍對金融充滿了興趣。“我過去認為歷史是由政治推動或社會矛盾推動,但其實很多時候是由經濟推動的。我開始從宏觀經濟、金融的角度去理解歷史,這對我自己的知識結構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這些使得胡曉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清華對于胡曉軍來說并不陌生,他生在清華園,幼兒園、小學時期都在園中度過。2001年,胡曉軍就曾打算報考清華MBA,911事件使大規模的航空癱瘓,正在美國的他無法回國參加考試,最終與清華錯過。今年秋天,胡曉軍終于再次成為清華的一員。“就像回家了一樣,特別親。”胡曉軍這樣說表達道再次回清華的感受:“幸運的是,當初錯過終于在遲到15年后得以實現!”
文/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