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網訊:日前舉行的“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EE 2018新年思想匯”上,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一帶一路”東南亞首期班學生、和玉另類投資合伙人本漢博(Benjamin David Harburg)以“中國創新:為什么中國正在取代美國,重新贏得全球創新領導者的地位(Chinavation:Why China is reclaiming its status as the global innovation leader from the United States)”為題發表主題演講。
本漢博表示透過美國的視角來看中國創新,將有助于思考中國創新的發展歷程和未來。本漢博認為在歷史上,中國的發明創造曾引領過美國的產品生產和創新,也就是“中國發明,美國創新”的模式。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形式演變成了“美國發明,中國創新”。現在,中美之間的創新關系又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中國發明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模式,而美國去學習創新的現象,比如Facebook就學習了Wechat的轉賬支付功能,而Limebike則復制了Mobike的商業模式。他認為中國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良好的基礎設施、更開放的創新環境、更快速的創新速度以及政府的激勵制度,這些都會促使中國成為世界創新的中心。
中國創新:為什么中國正在取代美國,重新贏得全球創新領導者的地位
本漢博
和玉另類投資合伙人
金融EMBA“一帶一路”東南亞首期班學生
下午好!今天我想談談創新。不是美國的創新,而是中國的創新。作為一個在硅谷和中國投資了50多家公司的風險投資人,我相信我有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對比中美創新的不同。把美國作為控制組,我們可以更好地分析中國創新的驅動因素。
讓我們先定義幾個關鍵詞:發明是創造的起點,創新是不斷創造更大規模的價值。規模擴張會產生一種良性循環:生產成本呈指數下降,導致更大的價值創造,最終會為發明和創新吸引更多的投資。因此,我把中國式創新定義為本土化的商業模式創新、精準執行,再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規模擴張。
讓我們回顧一下最初的中美創新關系。古代中國人是發明的引領者,而美國是在這些發明的基礎上創新、擴大規模、形成量產,最終逐漸累積成為強大和繁榮的工業綜合體。十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和火箭,但第一把可量產左輪手槍卻是1836年美國人塞繆爾·科爾特(Samuel Colt)大膽創新而成的產物。同樣,中國發明了一種早期的螺旋槳,但最終美國人從中獲得靈感,創新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可量產的R-4直升機。
在這段“中國發明、美國創新”的時期之后,我們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中國在美國發明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就像直升機與竹制螺旋槳原型大相徑庭一樣,這些中國創新也完全不像美國剛剛發明出來的樣子。美國發明了無人機、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太陽能電池板,而中國在這些產品的創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僅是硬件,美國發明的商業模式,中國也進行了創新。美團CEO王興創新了一個多樣化的服務平臺,比美國的團購發明者Groupon市值大10倍。中國企業家以規模化、本土化和強大的執行力,實現了創新的目標。
有趣的是,在此之后中美創新關系又回到了原點。現在美國市場已經開始復制中國發明的成功商業模式。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領導的Facebook攜手PayPal,成功復制了微信創造性的支付模式。最后一英里出行解決方案的領導者——源自中國的摩拜單車,也已經被美國公司LimeBike進行復制。就連微信文章中,可以對作者進行打賞的功能,也已被Facebook復制。
所有這些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中國如何為創新提供優良的土壤?
各種創客工廠的興起,使得中國式創新蓬勃發展。恰到好處的時機,利好的創新政策,以及所謂的“中國速度”,使中國成為完美的創新實驗室。
科技在最適宜的時候,在中國興旺勃發。今天的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張白紙,可以畫出任何未來的樣子,而不被過去的科技和習慣所束縛。缺乏舊有的基礎設施、信仰和習慣,意味著中國可以采取全新的模式,而不被過時的模式所拖累。因此,中國正在發展之路上跳躍式前行,而西方世界經常停滯不前。中國的許多人,從現金支付直接跳躍到移動支付、甚至生物識別支付階段。盡管中國在智能手機普及率方面仍然落后于美國,但中國的移動支付總額卻超過美國11倍。在個人交通方面,由于沒有對傳統汽車的感情依賴,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許多中國人直接從自行車升級到電動汽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購買習慣方面,中國消費者從逛菜市場直接跨入電商和無人商店階段。另一方面,在中國政府和公眾支持科技創新的同時,西方甚至正在經歷一個落后技術、信仰和制度導致的反科技進程,這大大放緩了西方科技創新的步伐。
中國式創新的第二個驅動因素,是鼓勵創新的監管政策。中國正在實行一種“事后監管”的政策,即先創新、后監管。如果采用西方的監管框架,目前蓬勃發展的共享經濟、金融科技、醫療健康平臺等創新模式,永遠都不會出現。中國政府還極大改善了知識產權保護政策,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商業化探索和創新,而美國在這兩方面都在倒退。中國政府大力支持突破性技術創新,比如承諾投資1500億美元用以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美國新一屆政府卻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預算削減了10%。此外,中國向全球人才敞開大門,而美國政府正在加強移民管制。
中國式創新的第三個驅動因素,是中國速度,在全球范圍都是無與倫比的。通過跟美國同行的深入溝通,包括KPCB創始人Mary Meeker、Stemcentrx創始人Brian Slingerland、Airbnb創始人Nate Blecharczyk,我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觀點。中國學生和企業家的工作態度和積極性極強,普遍愿意為了工作做出犧牲,比如很多行業普遍實行的“996”工作制(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在中國速度下,規模化和快速迭代極為重要,一般情況下,創業公司用6-12個月,快速測試盈利模式和規模復制。中國在共享單車領域的指數型增長,以及電動汽車從發布到上市的迅捷速度,震驚了Uber和Tesla這些硅谷最激進的公司。
中國式創新的第四個驅動因素,是中國極具影響力的互聯網平臺。像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大型互聯網集團,通過投資、賦能、督導等方式,成為創新的終極孵化器。與美國不同,這些平臺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跨行業投資不同發展階段的創新型企業,甚至是跟主營業務完全無關的前沿技術。資本市場允許這種投資行為,是因為這些互聯網集團為創新型企業提供了網絡效應和規模化機遇。而美國類似的互聯網企業,比如亞馬遜和Facebook,投資領域要狹窄得多,進行投資和并購時還會受到資本市場的質疑。中國很多領先的創新型企業,正是在國內這些互聯網集團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
現在,請準備好迎接一個新時代,中國并不僅僅進行創新,還將引領全球的創新趨勢。得益于不斷改善的專利保護政策和中國政府的持續支持,中國在專利申請數量和人工智能研究等方面已經超越美國。在新一輪的創新周期中,中國和美國的行動表明兩國正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中國保持面向未來而學習的開放心態,必將發展成為未來全球創新的引領者。
謝謝!
文/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