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網訊: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加快建設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進程中,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也必然會給教育發展帶來很多影響,當今教育的基本矛盾已具體化為教育供給的單一、粗放及教育運行的內向,與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多樣、個性及社會對教育參與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在今年全國兩會,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校友、藍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楊鏗,產融結合高級發展項目、西京學院校長任芳的兩會建議都是圍繞如何更好地發揮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開展的。今天,我們將與大家分享這兩位校友的兩會觀點。
兩會聲音
楊鏗
藍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產業扶貧“扶能”,教育扶貧“扶智”
舉世矚目的第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于近日在北京隆重召開了,作為首次當選四川省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藍光集團董事長楊鏗帶來兩份提案,一份是扶貧提案,另一份則是關于企業家精神的提案,都是社會熱點問題。
“通過近年來藍光集團的對口扶貧工作,自己有了一些思考。”楊鏗說,“產業扶貧重在‘扶能’,教育扶貧重在‘扶智’,雙手共抓同促,實現‘內生脫貧’模式。其中,教育扶貧除了給適齡學生學歷教育的扶助,重點在下足功夫培訓大批一技在手的職業技師。”
具體來說,從專業技術培訓上細分出多個產業方向:第一,勞動力密集的地方,興辦高標準家政培訓學校;第二,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開展特色廚藝、傳統美食技藝、精致手工藝、園藝培訓,提技精藝做口碑;第三,農業條件好的地方,發展特色動、植物養殖,重點培養竹編、盆栽、插花、炒茶等傳統特色技術人員;第四,培訓與消費升級同步的一技之長。
他認為,教育扶貧要從“重硬件”轉而向“重軟件”著力。著力于貧困地區教學機制創新,縮小教育城鄉差距,是賦予被扶學校以活力的源泉。一方面是切實提高貧困地區教師待遇,另一方面是創新城鄉教育資源輸送機制。他提出了多想措施,比如建議設立“山鄉教師脫貧專項獎勵”、“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等,建立政府、企業、城市名校、被幫扶學校四方聯動的機制,發展與產業扶貧方向相結合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等。同時,還應該在產業與教育扶貧中,企業盯市場、政府出政策、合作組織承接技術、貧困戶跟隨,三產融合創新業態。
任芳
西京學院校長
給地方普通本科轉型高校服下“定心丸”
全國政協委員、西京學院院長任芳認為,當前,一些具備從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意愿或正在轉型中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面臨諸如“縱深推不動、橫向鋪不開”的轉型阻礙,中央財政支持轉型的信號不強、力度不夠,同時存在投入不配套、辦學成本高、管理自主權受限等瓶頸問題。出臺應用型高校扶持制度,也要避免忽視扶持應用型民辦高校的問題。制定政策時就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的不同,適當考慮政策的科學性。任芳介紹,提案建議,首先要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建設計劃”。遵循“中央引導、地方為主、突出重點、協調發展”的原則,遴選一批高校進行重點建設;中央基建投資對地方高校轉型相關基礎設施給予支持。
其次,完善中央財政投入機制。中央財政要繼續加大對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轉移支付力度;中央重大專項經費聚焦支持大學生實訓、教師實踐培訓及實踐實訓平臺建設;中央公共投資重點支持轉型高校;建立與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成本相適應的經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再次,賦予地方高校更大財政自主權。對高校經費、資產實行宏觀管理;進一步擴大地方高校項目資金統籌使用權;開展高校綜合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擴大國有資產自主處置權。
在談到對應用型民辦高校的支持時,任芳建議遴選一批民辦高校進入“建設計劃”,形成公辦、民辦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應用型高校發展格局,探索制定民辦高校的撥款標準,完善對民辦高校財政支持制度。
文/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