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華爾街和經濟學課堂之間的距離。”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就用自己超強的賺錢能力把這一觀點懟了回去!
我們知道,大數據時代信息紛繁復雜,諸多數據往往看似雜亂無章,實際上背后隱藏著諸多心理學因素,而人的心理模式往往是有跡可循的。在了解人的心理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分析人的行為,從而才能為經濟和金融決策做進一步的鋪墊。塞勒正是深諳此點,他克服困難重重,多年來堅持對于非理性行為的研究,才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摘得諾貝爾桂冠。
講座主題:行為經濟學與大數據時代
時間:2018年1月12日星期五18:00
講座嘉賓:
孟涓涓,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她在美國加州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孟博士目前的研究專長包括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勞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外頂級學術期刊上,如AmericanEconomicReview,ManagementScience,JournalofPublicEconomics,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
孟博士與牛津大學文森特-克勞福德教授刊登在2011年8月《美國經濟評論》上面的文章就和塞勒教授的研究緊密相關。塞勒在2016年擔任美國經濟學年會主席的時候在主席發言的稿件中提到這篇文章;在2017年諾獎委員會對自身貢獻闡述的Advancedannouncement里也引用了該文章。 孟博士的研究在這兩個重要場合中被多次提及,堪稱青年經濟學家的榮耀。
文/北大EMBA
上一篇:木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