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華教授,1997年獲得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品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助理、EMBA中心執行主任。曾任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至2013年)。先后作為訪問學者訪問英國赫特福德郡大學商學院(1998年1-12月)和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2001年9月-2002年3月),以及美國賴斯大學(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擔任多家企業的營銷與品牌顧問,為他們提供營銷戰略和品牌戰略等咨詢服務。
江明華:和光華一路同行的三十年
初進江老師位于光華四樓的辦公室,除了明亮的窗子和笑呵呵的江老師之外,房間最大的亮點就是地上的一大包高爾夫球桿和墻上的網球拍。原來在約定的訪談時間之后,江老師還要赴約和光華MBA兩個班級的同學打一場籃球賽,孜孜不倦的歷程,鞠躬盡瘁的服務和優質全面的品牌已然成為光華管理學院最高獎項“厲以寧獎-服務獎”的獲得者江明華老師與光華三十年緣分的關鍵詞。
從學生到教師:孜孜不倦
“是1982年,成都的第一名”,江老師笑著糾正我,當我好奇地向江老師求證他當年高考的“光輝歷史”時。
江老師和光華的緣分就這樣從30年前就開始了,當年的青澀少年以絕不遜于任何一位如今光華錄取的高考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了北大的國民經濟管理專業,并在之后的日子里深耕細作,不斷求索。
在燕園的大學生活雖然物質條件并不充裕,卻有著非常富足的精神生活。拿著每月22塊錢助學金的江老師每個月只吃掉17塊錢,在同學們“比誰花的錢少,能夠省錢”的比賽中常常勝出。雖然那時候“3毛錢就可以吃排骨,一個饅頭兩分錢”,但江老師大學生活中最充實的部分顯然來自于在國民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習和與同學們的深厚情誼。
由于當時剛剛改革開放,面臨的環境和如今有著很大的差別。雖然北京大學因為國家發展經濟的需要而設置了國民經濟管理專業,然而因為時代的原因,一些先進的國外課程體系沒有被及時引進,整個專業的教學安排和課程設置都處于一個不斷摸索的階段。從之前傳承下來的經濟學理論到后來慢慢加入體系的貨幣銀行學、經濟管理學和金融學等,課程的教學體系從最初的略顯凌亂逐漸系統化,完整化。在這樣不斷發展和改革的環境下,江老師尤其從一些如企業管理,西方經濟學,國民經濟核算這樣的基礎課中受益頗多。另一門江老師印象很深刻的課程則是研究生時代修讀的西方財政學,這門課程將公共品、私人品等概念都講得非常清楚,將之前比較松散的知識組織成了完整的體系。而談到如今學生最關心的成績問題,江老師謙虛地說自己并不是特別好的學生,“在班級里學習并不算好,算是中等偏上”。不過即便這樣說,江老師學生時代的經濟計量學是100分,而像投入產出分析這樣的課程也都是90多分,以今天的標準看也已羨煞旁人。
和同學們的深厚情誼也是江老師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主題。江老師是四川人,因此放假開學的時候常常從家里帶來榨菜,讓北京同學拿回家放點肉末炒,幾個要好的同學便一起分享美味的特產。而直到畢業的20年后,當年的同班同學仍然保持著深厚的友誼和密切的聯系,在江老師現在一些研究的合作者中不時也可以找到當年大學同學的身影。
本科畢業之后,江老師又將歲月托付給了企業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學習,并在1989年畢業留校,正式成為一名公共關系課程的教師。畢業留校之后,江老師一邊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和營銷等課程的教學研究工作,一邊又師從厲以寧老師,攻讀博士學位。而這時江老師在訪談中反復強調的“人生的轉折點”就在此時悄悄到來。中國市場經濟的茁壯發展推動了對相關市場監管法律的需求,1994年,全國人大開始起草《期貨交易法》,而厲以寧老師則作為著名學者帶領工作組指導了起草工作。江老師在這個時候開始對資本市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以此為契機,在多次出國訪問中擴展了視野。從紐約繁忙的石油交易所到華盛頓監管嚴密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從歷史悠久的芝加哥大宗期貨交易所到英國的倫敦影響全歐的交易,江老師通過大量調研與探討深化了對于期貨交易以及相關法律的認識,并在三年后以期貨交易法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畢業。
在學術上孜孜不倦,厚積薄發的同時,江老師并沒有忽視在光華的教學工作。剛登上三尺講臺之時,江老師并非像在如今的課堂上一樣揮灑自如,滔滔不絕,甚至還帶著幾分青澀?;叵肫鹨稽c點的進步,江老師不禁十分感慨。其實如今那個有許多“經典語錄”在學生中廣泛流傳的江老師,也是通過精心的備課,大量的練習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從本科課程到MBA課程再到EMBA課程,江老師不論是授課的思路還是講臺上的風度都隨著歲月的流逝而不斷成熟,在歷次教學評估中都獲得了同學們非常好的反饋。
從球場上到書桌前:全面服務
“我就是喜歡玩,喜歡鍛煉身體,也特別喜歡光華的文化”,江老師非常認真地跟我解釋辦公室中各種體育器材的由來。
當年經濟學院的籃球隊主力如今仍然盡心盡力地活躍于光華籃球隊中。江老師在學生時代中就曾因為“班里沒有大個”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堅持帶領班級籃球隊在大四時勇奪全院籃球隊冠軍。而如今雖然因為身高的原因“屈居”后衛,但江老師自然不會錯過光華籃球隊的活動。大約九年前,光華籃球隊從之前只在比賽中聚集的散兵游勇轉型成為一支正規而有規律訓練的球隊,有著統一的隊服,“不管打什么比賽隊形都絕對不會亂”。
在籃球比賽和平時的各種活動中,江老師和其他光華的老師一起打球,一起交流,在球場上輕松而開放的氛圍中加深了對彼此的認識,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說起光華籃球隊和里面的老師們,江老師的話匣子一下子被打開了:“會特別積極的組織和張羅,像籃球隊啊羽毛球俱樂部啊,很多東西雖然不是被分配的任務,但就是非常愿意主動地去做,大家一起打球特別高興?!?/p>
同時,光華管理學院包容和開放的文化也讓江老師十分欣賞。雖然很多工作并不一定能夠做的面面俱到,但光華的文化卻會非常寬容你的一些小問題而認可你的工作,而平時同事之間的關系更是非常融洽。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江老師來說將自己的興趣和對學院的服務結合起來便成為一種快樂的享受。
在球場之外,江老師同樣也在書桌前兢兢業業的為光華服務著。因為對光華文化內心深處的認同,江老師會非常愿意去做一些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工作。剛畢業留校的時候,江老師就擔任了那時經濟系的科研秘書,為老師們的研究服務。1993年起,江老師又做了將近20年的工會副主席,甚至因為工作中的一副熱心腸而被同事們戲稱為“江主席”。之后當光華分出營銷系時,江老師從1995年開始做了十幾年的副主任,即使在離開這一職位之后也沒有閑下來,擔任了光華本科項目的主任。
江老師笑言自己“擔任過的最大的正的官是班主任”。從1991年去石家莊陸軍學校接光華本科同學并擔任財務班級的班主任開始,江老師就和光華的學生產生了無盡的緣分。1999年,江老師擔任了第一屆全日制MBA班級的班主任,之后又擔任了許多EMBA班級的班主任,一直和同學保持著積極而有效的交流。二十多年前還在光華做學生的時候他就常常和老師們打球,從另一個角度聆聽教誨;而在為人師表之后江老師也同樣以年輕的心態,開放的性格和學生打成一片,不管是和學生的體育比賽還是平時辦公室的諄諄教誨,都以平和的姿態在點滴間言傳身教。
從學術到學生:品牌之道
江老師學術上專注于品牌管理和品牌認知,不僅每年都開設營銷專題課程,同樣也將自己的感興趣的體育與營銷、品牌研究相結合,承擔了“體育品牌贊助對于品牌資產提升的影響機制”等課題項目。同時,江老師也結合商業實踐進行學術角度的評論,從2008年奧運會對于體育品牌贊助奧運的分析與討論到之后對于多種營銷案例的評述,他無一錯過。而更有趣的是他將自己對于品牌和消費者關系的研究與在光華的工作緊密結合。江老師認為,在光華的工作除了發表文章和基本教學之外,和同學的交流也非常重要。這一點就好比光華這個品牌和消費者的品牌關系,需要老師們積極的維護。光華作為一個品牌要擁有良好的品牌關系,就要形成一個community(社區),在學院、老師和同學之間形成強有力的情感紐帶。同學們就好像是光華的消費者,擁有多種品牌下的多種選擇,而要形成對光華的認可,就不僅僅要在課堂上提供最好的服務,還需要老師在課下的交流來形成優秀的品牌關系。江老師甚至還認為,在光華如果只是上課下課,那和培訓機構也沒有什么本質的聯系。因此,江老師非常積極地參與和光華同學、校友的活動,希望能從品牌管理的層面為光華服務。
另一方面,江老師自己也是一個響亮的品牌,江老師的語錄也在學生中廣泛流傳。江老師常常對本科生說,你們不要老盯著考試成績,為了爭第一名頭破血流,第一名只有一個。你們在本科時代要打好基礎,第一是身體好,第二是人緣好,第三才是學習好,而學習好的定義,就是不掛科。清楚認識自己的優勢劣勢很重要,不需要把人生中每件事都做好,把關鍵幾件自己擅長的事做好,就是成功。這三點似乎也成為了江老師這個品牌的重要的三個維度:活躍的體育運動,和諧的同事關系和在同學中的高人氣以及一步一個腳印的學術道路。而據一位上過江老師的營銷課的光華同學說,江老師上課喜歡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個品牌,什么“明華”牌牙膏、“明華”牌時裝,要開飯店就叫“明華館”。深耕細作,厚積薄發,30年來江老師這個品牌和光華一起蘊藉,已然成為光華的一個優質品牌,擁有著強大而不斷快速提升的生命力。
文/新浪財經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