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華南理工大學EMBA教授、女生協會會長,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音樂美學家、音樂心理學、教育學家。長年從事音樂審美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成就卓著,對哲學、美學、人格與動機心理學有深入的研究。全國音樂心理學學會副會長,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音樂舞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委。
2017年6月3日,華工EMBA女生協會——慧蘭薈新一期私享課程,我們有幸請到了周教授來給我們分享在藝術的兩大領域——音樂與文學有超常體驗的課程:《音樂,上帝的語言》以及《走近文學之美》。
想象一下這個場景是否存在過:你去參加一個大型的交響樂團演奏會,演奏廳宏偉大氣,演奏的樂曲抑揚頓挫、澎湃激揚,聽完后,你覺得大腦興奮、回味悠長,但你除了點頭評價“好聽,真的好聽”,似乎就無法吐出其他感受與評論了。同情景的還有藝術博覽會、文學講座。而周海宏教授的課程,目的就是帶領我們——掌握音樂美學的核心原理、認識音樂藝術的本質功能、揭示藝術不可或缺的意義。
生活中大多數人總是感覺自己根本“聽不懂”經典音樂,包括中西方的,其實這都涉及到我們的“聯覺”。
聯覺是什么?
聯覺是人類的基本感覺反應,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說“音樂是世界的語言”。
它是表現與理解的橋梁。用聲音,帶出我們的視覺、情緒、概念。音樂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聲音的5種屬性可以引起我們的聯覺:音高、音強、速度與節奏、發音速度、緊張度。
掌握了“聯覺”的規律就明白了:音樂能表現什么,有聯覺對應關系的:“能聽懂”,音樂不能表現什么,沒有聯覺對應關系的:“聽不懂”。
敏感的聯覺、豐富的聯想是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聯覺是本能的一部分,體驗聯覺的習慣,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
周教授的授課方式輕松幽默又不失專業,給聽眾們各方面生動舉例,引領大家的創造力想象力在課堂里輕舞飛揚。其實人對音樂的理解并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有標準的要求,反會限制了聽眾的審美想象。放松地聽、盡情地想,才不會束縛音樂本來魅力的釋放。音樂理解,沒有標準答案。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情緒的藝術。
感受純聽覺的與純情緒的審美體驗是音樂欣賞中最重要的方式。
音樂的理解是高度主觀、 多解的,模糊和不確定的。
這是由它的表現機制決定的。限定音樂內容理解的范圍需要輔助性的信息。
聯覺是音樂與其表現對象之間的中介環節。
表現準確性取決于聯覺對應關系的明確與穩定性。
音樂是幸福人生的精神必需品。
下午,周教授繼續為我們帶來《走進文學之美》。在偉大的作家莫言與二三流網絡寫手之間,我們怎樣辨識出孰好孰壞?從題材文體、表現方式,到每一字一句的修辭,周教授用敏感的分析與體驗能力,抽絲拔繭地引導我們了解,精準捕捉出人類的體驗與情感、行文擁有豐富的感性特征特質的,就是真正文學,就如此簡單,就是這個本質的原理。
其實這更是一個對美學進行深度探討的課程,而不僅僅是文學,它們之間的本質與相當多元素都是相通的。無論是藝術之美還是文學之美,都講究均衡、統一、動態、多樣,有序而豐富,有時候既矛盾,也相互推動。依然是關系到創作者與賞析者的感性智慧,感性素質。藝術教育在中國被嚴重的忽略,也偏離了藝術教育的原則,體制與不健全不合格的教育,令現在的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
周教授很重視和享受跟大家的互動,授課過程中有不少環節都鼓勵大家一同參與、表態、體驗,提供建議。課程甚至比原定下午4點的結束時間,足足晚了一個多小時,聽眾依然意猶未盡。
引用周海宏教授的話:良好的感性體驗是幸福人生的具體體現,個人的感性素質是獲得幸福人生的條件,沒有豐富感性體驗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沒有藝術的人生是不飽和的人生,沒有音樂的人生是遺憾的人生!這次周教授的講座,生動、豐富、深刻、不落窠臼,無疑就已經是一次良好的“感性智慧”的體驗與吸收!
上一篇:木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