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持續至今,仍未見分曉。這盤左右世界貿易格局的大棋似乎陷入僵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態度強硬,中國政府當仁不讓采取反制措施,太平洋東西兩大經濟體分庭抗禮,讓習慣現行貿易體系的眾多產業和企業都陷入了窘境。
中美兩國寸步不讓,世界銀行、IMF等主要國際機構也把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一再下調。
上周(11月7日),美國中期選舉結果揭曉。簡單回顧一下它的影響,我們發現:美股上漲了2.5%,這表明市場認為目前美國不會立即產生政治動蕩。
這次選舉結果是意料之中的,市場的反應也體現了對選舉結果的態度。共和黨掌握了參議院,而民主黨贏得了眾議院的掌控權,兩方在權力上達到一定的平衡。
但在中期選舉塵埃落定以后,美國還是有很多人反對特朗普的,政治動蕩隱憂依然存在。與之相對的是美元的貶值。這體現出人們對于美國長期經濟表現的擔憂。
貿易戰仍是世界經濟的主要議題,陰霾不散,新興市場的股市也很難重拾信心。貿易戰還會持續多久,很難讓人預計,但無需過度恐慌。我們可以用數據來理性分析一下,貿易戰對中美兩國,乃至對世界經濟,到底產生多大的影響。
比較優勢促成國際貿易
在一戰到二戰期間,全球的貿易中,各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二戰結束之前(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領導人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一次國際貨幣金融會議。在會上,他們討論了怎樣改善全球經濟秩序以及經濟合作。
通過這次布雷頓會議,確立下了三項內容:
第一,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各國一起建立起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成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避免國際經濟混亂的產生;
第二,成立世界銀行,提供中長期信貸來促進成員國經濟復蘇,使全球經濟共同發展;
第三,取消對經常賬戶交易的外匯管制等。
在經濟學上,商品會從低價格地區流向高價格地區。因此,如果你處于勞動密集型的國家,你的勞動密集型商品的真實價格就比較低,商品會流向資本密集型國家,反之亦然。這被稱為“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促成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與合作,所有國家都能從自由貿易中獲得凈收益。
具體而言,中國是勞動密集型國家,美國是資本密集型國家,因此,中國的勞動密集型商品會流向美國,而美國的資本密集型商品會流向中國。
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后,像中國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的國家,逐漸會朝著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方向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與行業變革相對應的市場機構也得到了發展。就中國而言,這些機構歷經自1980年左右到現在的一路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國際合作為各國帶來了持續性的進步,這是二戰以來美國所建立下的國際經濟秩序,也是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的意義所在。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李棕杰出講座教授楊賢(BernardYeung)
特朗普與貿易保護主義
然而,自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這一形勢發生了變化,貿易保護主義重登歷史的舞臺。
以特朗普為首的團隊,包括威爾伯·羅斯(投資家,擅長重組不同行業的破產企業,諸如鋼鐵、煤礦、電信、跨國投資公司和紡織等行業,尤其精通杠桿收購,有“破產重組之王”的稱號)、羅伯特·萊特希澤(里根政府時期的美國貿易副代表,長期負責鋼鐵貿易談判,并因和日本在鋼鐵和汽車業的貿易戰而成名,現在對中國的做法也類似如此)以及彼得·納瓦羅(經濟學家,著有《致命中國》(DeathbyChina),對中國態度強硬),在國際貿易上的主張都十分以自我為中心。
由此,美國從一個國際化的多邊主義的擁護者,轉化成為了極度自我為中心的國家,并且打破了一項又一項的協定。特朗普政府的核心觀點認為,貿易順差等同于競爭力。事實上,這一觀點缺乏理性支持。
對于所有的經濟體而言,經常賬戶等同于儲蓄。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儲蓄卻不多,因為它已經足夠富有。因此這樣的國家儲蓄少于投資不足為奇。反觀發展中國家,基本都更傾向于保守的經濟主張,因為它們需要積累美元作為外匯儲備。所以,簡單認為貿易赤字等同于缺乏競爭力是絕對錯誤的。
此外,貿易赤字也不能成為失業問題的借口。從短期來看,美國通過貿易政策的調整,確實會對就業產生一定影響,但事實上美國沒有陷入衰退,且美國的經濟成長和就業是處于穩定狀態的;就長期成效來看,追求效率才可能有更好的就業情況。
特朗普貿易政策為何會獲得支持?
顯然,美國目前的貿易主張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它破壞了美國在國際多邊主義中推動全球經濟合作的領導地位。那么,為什么特朗普還是得到了如此多的支持?
從經濟角度來看,可以從絕對優勢的觀點來理解。例如,美國與中國進行貿易,中國是一個大國,中國的勞動生產力得到了提升,那么美國的貿易收益就會下降,從而加劇調整成本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的問題。
其次,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無疑是重點,保持自身的技術領先優勢也十分重要。正是因為意識到了“獨特能力”所附帶的極高收益,美國部分高收入階層對于中國的崛起就會產生競爭焦慮。他們也認同美國有必要阻止中國,在美國人眼里,中國已經是威脅到自身利益的競爭對手了。
綜上,中國的出口成為美國中低收入階層經濟憂慮的“戴罪羔羊”。為了在前沿產業保持競爭優勢,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進展的阻撓舉措也得到了很多人對特朗普“國際霸凌”立場的感性支持。
從政治角度來講,中國的崛起,打破了國際主導權平衡。從前,美國在世界上占據主導權,但現在情況變得不一定了。這一從“規則制定者”到“規則共同制定者”的身份轉變,讓美國感受到了地位的威脅。
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包括頂尖的商界領袖和決策者在內,很多人其實都對中國模式心懷敵意。這部分是源于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有限。他們反對權利集中和壟斷,對于國家資本主義又很陌生。經歷了這么多年的發展,他們認為美國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中國從美國收益并獲得了成長,美國沒有理由繼續造福中國。
如何看待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
中國挑戰了美國在經濟領域的至高地位,美國有理由對中國感到不適。中國討論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可能,無疑也挑動了美國敏感的神經。
那么,要怎樣看待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
首先,大家應當認識到美國并不是一直那么“偉大”。
20世紀70年代的越南戰爭時期,美國過度發行鈔票,加速了自身的通脹,并影響到整個世界的金融系統;后來的金融危機中,美國的量化寬松措施也相似??梢?,美國的政策對世界是有負面效果的。
新興科技的發展,對收入分配也造成了沖擊,并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均,更少的人獲益,也就限制了合作。諸如排外主義、保護主義以及權利斗爭,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前不久的中興事件,也反應了美國對于全球壟斷地位的維護。
回顧經濟史,80年代美國對日本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就是美國現在對中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翻版。然而,美國并沒有從中得到好處。
首先,美國的鋼鐵企業沒有撈到好處;其次,美國鋼鐵工人的就業率,事實上降低了。
禁止日本汽車進口,美國的公司得到好處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無論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等,它們沒有把自己的汽車工業提升起來,是中國的市場拯救了通用和福特。
因此,美國并沒有從自己的貿易保護舉措之中得到利益,這可謂損人而不利己。而讓美國經濟真正獲得收益的,是內部的結構性改革以及中國的發展。
對中國的影響到底多大?
美國國內對于特朗普的支持正在下滑,國際社會對于他所提出的舉措也是持反對態度。外部環境如此,但對于中國來說,良好的可持續的市場改革才能真正帶來希望。
我們來看一下貿易數據,下面的圖表反應了中國在2017年度出口的到世界各國的占比概況。
▲2017年中國商品出口市場比例(數據來源:TradingEconomics)
我們來大致計算一下。中國出口美國的部分占19%,而中國出口占GDP總量的18%。我們可以理解為,中國GDP總量的18%里,有19%去了美國,二者相乘約為3.4%。也就是說,在中國的全年GDP中,對美出口約占3.4%。
再考慮到關稅問題,還需要減半,相當于1.7%。這其中,附加價值只有四分之一,約為0.42%。所以,美國的貿易新舉措,其實對中國影響很有限。
再來看2017年美國進口自各國市場的比例。
▲2017年美國商品進口市場比例(數據來源:TradingEconomics)
2017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占GDP總量的22%。即便超過五分之一,中國進口貿易量對美國的CPI和物價影響也不大。
中國有近14億的人口,這個巨大的市場的吸引力是相當可觀的。事實上,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了(如下圖),有競爭力的企業當然會重視這個市場。
▲2017年12月,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數據來源:美國人口普查局及中國國家統計局,彭博制表)
在中國盈利的美國企業,包括蘋果公司、通用等,在中國營收全部加起來差不多占美國GDP的0.7%,這些企業無疑需要中國經濟的持續成長來支持銷售。
▲2017年在中國市場營收的美國企業前八位(藍色),共計達790億美元(彭博數據)
在中國盈利的美國企業,包括蘋果公司、通用等,在中國營收全部加起來差不多占美國GDP的0.7%,這些企業無疑需要中國經濟的持續成長來支持銷售。
來看另一組數據。
數據來源:CEIC,UNCTAD,DBSGroupResearch
從上圖來看,美國信息通訊業的出口份額并不大(圖表黑色部分),絕大部分的出口來自亞洲(圖表紅色部分)。
結合的亞洲內部信息通訊業產品進出口數據可以發現,信息通訊產業供應鏈對于亞洲的相互依賴程度非常高。當今國家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這一點跟二戰后的形勢已經截然不同了。
數據來源:CEIC,UNCTAD,DBSGroupResearch
ICT高科技行業的盈利點有三個方面,分別在于硬件、軟件和應用。硬件主要在美國,軟件全球都有,那么應用集中在哪里?中國和東南亞。
大公司會積極參與到全球性的合作之中,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不會繼續支持特朗普的政策。
2018年第三季度,亞洲內部的貿易占出口總額的51%,進口總額的58%。而亞洲對中國的貿易也占據亞洲內部貿易總額的41%以上。對比2016年數據,中國對亞洲的貿易占中國出口的50%,占進口的57%。
可以看出,中國正在成為亞洲互聯互通的重心。因此,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也是對亞洲的貿易戰。
雖然貿易戰對于中國的影響有限,但中國依然面臨著各方壓力。
首先,中國的內銷需要加強。另外,投資也很重要。數據顯示,中國的私營企業的投資幾乎接近零增長,這并不是一個好的跡象。進一步擴大消費和促進私營企業發展的必要性清晰可見。
長期來看,中國的生產力的增長一直在降低,中國目前的生產力是美國的65%,差距很大。所以人口老齡化(長期問題)、治理不善、市場資源配置不健全,再加上持續降低的生產力(中期問題),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目前中國的政策的方向,包括改革、重組、反貪腐,都是正確的。但是政策的搖擺不定、官僚的抵制,還有內幕交易,依然是存在的隱患。
中國應當提防的是內部問題,而不是來自美國的貿易施壓。對中國來說,現在能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這才是需要處理的問題。如果內部足夠強大,來自美國的貿易壓力也不足為懼。
所以我認為,中國政府短期應對特朗普的貿易施壓的方式是對的,一定要堅持下去。
長期來看,應當將重點放在中國內部基本問題方面,要深化改革、推進反腐、改善政府和供給端管理,改善治理和產權,注重人才培養等。
在國際范圍內,中國要加強區域經濟聯系,利用亞太地區內部的經貿聯系增長,以及中國內部的巨大消費市場,這些都有助于中國在未來的發展。
文章及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