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網訊:2018年首輪授課有幸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程志超教授來內蒙古大學為我們2017級EMBA班講授《組織行為學》。程教授集認真、博學、幽默、風趣于一身,將較書面化的理論與很通俗易懂的實例相結合給大家講解,使大家在一陣陣歡笑中理解了書本上死板的概念。
程教授授課不是從一個老師的角度出發去傳授這些知識,而是從一個管理者的角度,更多的是leader的角度去分析學情,剖析知識點,傳授經驗,讓我們可以看到更高層次的視角。當然,這和程老師的閱歷、背景是分不開的,他熟悉公司的運營模式,深知老板的心理及員工的心理,所以才會有如此的見地。
《組織行為學》是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它系統地研究人在組織中所表現的行為和態度的學科。它是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以行為學為基礎,與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工程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性學科。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發展促使了企業組織的發展,組織行為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回到原點,分析事物的本質屬性,把握底層規律,利用簡繁互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是貫穿程教授4天授課過程中的一條主線。其實這些規律我們的老祖宗幾千年前就掌握了,他們沒有我們現在的高科技工具,他們靠觀察和思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他們對人類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問題,看得比我們更深,那些底層規律就是他們苦苦追尋的“道”。其實很多法則,我們從小就知道,也曾運用過,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心被蒙蔽,對這些法則視而不見。只有掌握這些最底層的自然規律才能使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才能讓我們走的更遠。
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善于利用簡繁互轉的原理,即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將簡單的事情復雜做。一個看似龐大的、復雜的、系統的工作,也許只要找到某種規律加之以精細化、標準化、流程化,也許只是把握住一個關鍵的點、關鍵的人或者關鍵的時機,也許只要你多一點點坦城地去溝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而一個看似簡單的邀請,我們必須愿意多花一點點心力,設計一個貼心的邀請函、打一個貼心的電話、安排一個熱情的迎接,可能被邀請的人就多許多喜悅、感動以及更多的合作與配合……
人生=時間×空間。時間是量的積累,只有將時間積累到突破質的邊界,才能得到空間的轉變。在任何時候,你只能拿一個變量去交換另一個變量。要么付出時間,要么犧牲空間。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有人把大量時間花在刷微博、侃大山、關注八卦垃圾信息、跟狐朋狗友胡吃海喝中混噩迷茫,也有的人在學習、在思考、在交良師益友的幫助下,在生活的錘煉中向上生長。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取舍命題。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而在其到來之前的時間投入。“因緣”則是與什么人交往,跟什么樣的人在一起,才有可能有什么樣的機遇。只有能帶領、幫助和成就你到達彼岸的人和能夠通往彼岸的事,才是有意義的,才是值得的。因此要花時間與在與彼岸的人交往、只做前往彼岸的事。
無論事情過程和表象多紛繁復雜,只要回到原點,對事物和事情的屬性、規律和“道”有清晰的認知,找對方法,事情就不會失去控制,也就不會自亂陣腳。這個過程被程教授清晰地采用遞進的方式形象地表述出來了:
一是角色定位分析之術,只要保證角色定位不出錯、方向不出錯,就掌握了50%的成功幾率;
二是要善于收集信息,及時掌握全面、真實的信息,尤其是關鍵信息可以將成功的概率提升至60%;
三是厘清人際關系層次,《孟子》曰:“知其左右,而逢其原”。角色要跟著情境走,客觀理智,換位思考。充分理解、溝通或轉圜,勝率提升至70%;
四是了解行為產生的過程,凡事都有因由,遵循社會法則和自然法則,很多事情都有了充分的解釋。只要了解了過程,就有機會對癥下藥。勝率升至80%;
五是培養觀察力,因勢利導,要善于尋找合適的方法應對,胸中自有成竹。只要做到以上五點,雖不能保證必勝,但已立于不敗之地。
四天的授課,不管是講個人行為分析還是組織行為分析,程教授始終強調著一個“回到原點,把握底層規律,才能走得更遠”的核心觀點,帶領同學們不斷去使用方法論挖掘內在原因,用這樣的直觀的思路進行思考分析,問題往往迎刃而解、一語道破,使得同學們理解其內涵并學會使用。
他的經典語錄“讓我們回到原點”、“創造一個不得不的情境”、“有所不為,方能有所為”等,都成為同學們課上課下討論的熱點,很多哲學語言仍深深印在學員的腦海里,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