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 營銷技巧]11月27日,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學術年度會暨2015《國際金融研究》論壇在杭州舉行,會上,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EMBA中心主任、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圣林教授以《“一帶一路”與金融支持戰略》為題,對“一帶一路”戰略開局之年的成果進行了深入剖析,并展望了金融機構對“一帶一路”未來發展的支持戰略。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EMBA中心主任、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賁圣林教授
演講實錄
當今世界形勢復雜多樣,各國均積極尋求經濟發展契機、謀求更多話語權、推動國際社會多極化;經濟緩慢復蘇,雙多邊合作機制交互作用、經濟體聯系日益密切;文化趨于多樣,文化軟實力成為各國提升國際地位的重要戰略突破點、包容發展的主流態度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繁榮與融合;信息成為主導,網絡技術與電子科技持續爆發、“互聯網+”成為未來經濟增長新高地。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戰略作為多邊經濟合作機制,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貫穿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是中國促進區域全方位合作、推動共同發展的重要新名片。
“一帶一路”連接著活躍的東亞經濟圈與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2014年,“一帶一路”沿線64國GDP達13萬億美元,占世界GDP比重16.8%,與美國(17.4萬億美元)相差不遠且高于中國(10.4萬億美元)。沿線64國總體而言歷史悠久,但國內形勢錯綜復雜;文化深厚,但宗教、語言多元;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但政治局勢復雜。這里面包括經濟成長迅速、開放程度較高的東南亞與南亞國家,涉及能源資源豐富、戰略地位獨特的西亞北非及中東歐、獨聯體國家,涵蓋地緣政治重要、與我國合作日益密切的蒙古俄羅斯中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影響力將日漸加強。
一、經貿合作引領“一帶一路”新成果
1.“五個一”新成果
發改委對“一帶一路”戰略在2015年的表現進行了相關總結,一項頂層設計凸顯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重要戰略意義;一系列國際共識反映出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理解認同;一攬子合作協議表明中國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戰略落實與合作機制深化加強的認真態度;一批建設項目以能源及交通基礎設施為主,以中巴經濟走廊、中塔公路、中亞天然氣管道、中老鐵路、中泰鐵路、中緬皎漂港、中白工業園為主要代表,展現“一帶一路”戰略前期進展;一個支撐保障體系強調了金融系統支持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撐保障作用,2015年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經常項目下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已超過2.63萬億元,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沿線國家達15個。
2.開局之年:多層次經貿合作加強
2015年1~5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額達3983.8億美元,占同期我國貿易總額的25.8%;沿線國家在我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767家,同比增長14.31%,實際吸收外資(FDI)29.19億美元,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額的5.42%;在沿線59個國家承攬工程1105個,新簽合同251億美元,同期占比48.6%。截止2015年5月,對沿線國家累計投資1612億美元,占對外投資20%,累計派出勞務人員280.3萬人。
此外,通過ODI與FDI對比可發現,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貿與資金往來逐年上升,2014年中國更是成為了資本凈輸出國,并呈現以下地區差異:得益于東南亞的開放經濟形態與中亞地區的地緣鄰近優勢,中國與東南亞及蒙古俄羅斯中亞地區經貿往來最為頻繁;其次,中國與西亞北非及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亦在不斷強化。
由此可知,中國目前相比于大多數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言在經濟發展的各方面都相對有優勢,但同時我們還需清晰認識到的就是,中國與沿線64國的經濟交往仍以原材料進出口、工程承包等較低層次且相對初級的經貿合作為主,在“一帶一路”戰略指導下,亟需進一步加強。
二、“一帶一路”的金融支撐
1.金融支持新格局
在“一帶一路”的金融支持上,不同金融機構均各自展開了相關活動以推動沿線建設的提升和多國合作的深化。
開發性金融機構與機制如絲路基金、亞投行等基本投資思路與框架已基本明確。絲路基金于2015年4月20日與三峽集團、巴基斯坦私營電力和基礎設施委員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啟動對外收單投資,目前已與巴基斯坦、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等國進行了相關投資合作;亞投行確定以交通、能源、電信、農業、城市發展為重點支持行業,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納入首期投資目標,其中便包括北京—巴格達鐵路。
國家政策銀行如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積極利用自身資金與政策優勢扶持沿線大型基礎項目建設。國開行對外簽訂多雙邊合作協議,推動中白工業園建設,支持“一帶一路”沿線經貿往來,對內扶植重點省市,幫助陜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助力云南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進出口銀行提供多樣化貸款,融資中老鐵路項目、貸款“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與越南簽署基礎設施合作諒解備忘錄。此外,中投公司為絲路基金出資15億元,并通過海外直投公司——中投匯通,逐步加強對海外市場(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長期資產的財務性直接投資。
商業性金融機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以銀行業為主要支柱,其他金融行業加深參與力度,互聯網金融也積極展開探索。截至2015年6月,21個沿線國家的55家銀行在華設立了65家分支機構,11家中資銀行則在23個沿線國家設立了55家分支機構,銀監會也與27個沿線國家簽署了雙邊合作備忘錄(MOU)或合作換文。
工商銀行支持“一帶一路”項目81個,融資總額116億美元,中國銀行跟進項目約300個,總投資額超過2500億美元,建設銀行累計儲備重大投資項目263個,投資金額共計4600多億美元。其他行業對“一帶一路”支持各有側重,太平洋證券2013年出資3120萬元,與老撾農業發展銀行、老撾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在老撾境內設立合資證券公司;中國人保2014年參與承保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斯里蘭卡南部鐵路項目、哈薩克斯坦哈銅巴夏庫銅礦選廠項目;基金公司爭相申報“一帶一路”主體基金;中國—東盟(南寧)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正式成立。各類金融機構均借勢“一帶一路”加快了境外探索步伐。
2.金融支持未來戰略
(1)深入把握“一帶一路”本質要求
《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重點,金融機構應把握戰略總體走向,為“促進各國互聯互通”這一本質要求提供相應金融支持。
首先對沿線國家的金融布局與項目支持應與各國政策環境及已有雙邊協議相適應,充分利用戰略與政策契機加速海外發展實踐;其次關注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利用多種融資手段推動沿線國家設施聯通;再者加強關注進出口貿易信貸等金融支持,保障相關國家貿易暢通;然后盡快豐富網點數量并搭建資金交流平臺,在加速各國資金融通的同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注重金融人才培養與吸引,通過科技與文化合作交流提高金融創新能力,開發金融新活力。
(2)積極建立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
“一帶一路”戰略規模宏大,涉及國家眾多,以國家間政策、設施、貿易、資金及民心互聯互通為目的,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建立起層次互補的金融支持體系。
在金融市場方面,應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在一定范圍內上加大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的深入合作,形成沿線國家經濟利益與中國經濟發展更緊密利益捆綁,以金融服務“一帶一路”國際經略。
在金融機構方面,首先,開發性金融機構需要發揮好引領作用,承擔起早期資金支持與合作機制建立的作用。“一帶一路”重點關注的交通或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具有初始投資高、開發周期長、現金流不確定等特征,因此,開發性金融機構在前期的資金支持十分重要。此外,“一帶一路”部分沿線國家政治局勢復雜,與中國雙邊經貿往來較少,需要開發性金融機構先行進入,通過相關合作協議的簽訂或合作平臺的搭建為后期商業金融機構的進入創造條件。
其次,傳統商業金融機構承擔好主體作用,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持應從國內外的金融支持分別入手,結合自身業務特點,提供全面多樣的金融服務。對外可通過新設分支機構或跨境并購拓寬中資金融在沿線國家的網絡布局,提升中資金融機構在這些國家的影響力;對內應關注“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推動各類區域開放中心的建立。銀行業仍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主導、股份制銀行為重要補充,繼續深化海外發展步伐,注重海外網絡搭建,促進資金跨境流動。證券基金業需要加強沿線海外業務的拓展,設立、收購金融機構,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等行業的國際化提供金融服務。保險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風險管理的功能,可以通過銀保合作等方式為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提供風險保障,以促進沿線國家互聯互通。
與此同時,應積極發揮互聯網金融的重要作用。首先,“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促進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且加強了我國與沿線64個國家和地區的聯系,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必然伴隨著大量貿易的往來,這對于我國跨境電商是一次歷史性的發展機遇,義烏顯然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其次,以互聯網金融為主要代表的新金融應注重發揮自身普惠金融的特點,利用自身優勢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戰術,吸引沿線國家小微企業與普通民眾,為這類群體的投融資等金融需求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服務,助力中國離岸市場的建設。再者,我國目前的金融呈現出傳統金融體系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但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發展卻在國際上較為領先的態勢,這樣的一種發展現狀值得其他“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思考,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傳統金融也如我國一樣存在金融抑制,管理能力較差,而若把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突破口,則可以技術取勝而非完全依賴管理,這有利于其金融發展。
(3)著力平衡沿線區位布局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但不平衡現象也十分明顯。金融機構的沿線布局也應當以各地區基本特點為依據,實現協調發展。
東南亞地區多為新興市場國家,金融開放程度較高,經濟增長活力巨大,目前中資金融機構在此類地區有較多實踐,日后金融往來應繼續深化,注重對海上項目及進出口貿易的支持,并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塑造自身品牌。蒙古俄羅斯及中亞5國與我國的經貿合作較為頻繁,同時受地緣政治影響,政治軍事合作亦十分密切,應逐步健全現有合作機制,推進深層機構互設。西亞北非地區石油等戰略能源儲量豐富,金融機構應加強對涵蓋這類地區的能源基礎項目的資金支持,但該考慮到該地區政治局勢復雜,金融機構在進入相關地區開展業務的同時應注重政治風險的防范,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與退出機制。南亞地區人口眾多,文化多元,市場潛力巨大,中資金融機構可通過并購等方式擴大在南亞地區的網絡布局,在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人力資源降低管理成本。中東歐地區毗鄰西歐發達國家,是亞歐經濟動脈的重要連接點,中資金融機構在這些國家地區的布局相對存在較大空白,可以增加機構設立,拓展當地金融業務,同時促進雙邊貿易與資金往來。其他獨聯體地區經濟體量雖小,能源資源十分豐富,金融機構的支持應當注重對雙邊貿易往來及石油戰略項目的資金融通及風險保障。
文/中國金融信息
上一篇:汪潮涌:如何反周期投資
2024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招生簡
學費:82.8萬 學制: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