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光華管理學院深圳分院院長、上海學區院長,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就讀于北京大學經濟學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3年7月至1989年6月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與管理系任教;1989年9月至1997年6月就讀于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獲社會與經濟科學博士學位。
李其觀點:需求刺激經濟增長 崛起助力復興夢想
中國經濟將不可逆轉地接著往前走,大城市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跟大家說說社會經濟。
首先談三個概念:發展、崛起和復興。發展的判斷標準是看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有沒有區別,今天比昨天好叫發展。發展未必是崛起,崛起指的是自己的今天比別人的今天強大。復興是指曾經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大哥,衰弱后重新變成大哥。中國在2013年之前是簡單的發展階段,2013年之后進入沖刺階段,前后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外交。發展階段,外交工作的目的在于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絕不結盟。沖刺階段,中國要成為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實現民族復興。這需要改變之前絕不結盟的做法,積極“打造命運”,分享利益給其他國家,讓他國愿意看到中國崛起。中國也許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實現復興的國家,而中國的復興離不開經濟的繼續發展。
簡單談談怎么理解GDP。假設今天的地球和2萬年前相比,什么都沒多,什么都沒少。根據經濟學的原理,人的手沒摸過的東西叫做大自然,摸過的東西叫做GDP。中國人口眾多因而GDP最多,歐洲宗教改革之后,慢慢開始重商,鼓勵居民鼓勵追求財富,導致最后出現了工業文明。其本性是用機器手摸,產能特別是人均產能可以持續上升,即現代GDP持續增長。此時,中國也開始出現類似的“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然而,滿清統治者對中國實施了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繼續發展,中國只好繼續走農耕道路。兩只手摸出GDP的社會,其基本特點是人均產出基本不變,而工業文明通過人造機器手,迅速提高了經濟發展速度。人類導致人類提高產能的能力,實際上是無限的。農耕文明時代,勞動人口減少意味著產值減少。而工業文明時代,勞動人口的減少不會導致經濟增長減速,但老齡化和養老確實是一個問題。農耕文明生產出來的東西沒人用,也不會產能過剩或遇到市場狹小的問題,因此農耕社會的內在本性是收斂非擴張性,而工業文明的內在本性是擴張性質和侵略性質。
摸就是GDP,不摸就是大自然,摸還是不摸?理解這件事需要理解生物學決定的人性。兩個基本特點,其一,其他生命個體和自己的血緣越近,人越表現強烈的利他主義傾向。和自己的血緣越遠,越表現出利己主義傾向;其二,喜歡別人幫自己摸,但作為交換的時候互相需要的東西很少相配,因此但人類就發明了一般等價物,即是人民幣。那摸還是不摸呢?根據經濟學原理,有需求就摸,沒需求就算了。中國經濟過去三十多年強勁增長,是因為需求能夠強勁增長,因為走上了英國人率先走上的工業文明的路。經濟說到底就是需求,需求創造需求。人類生活從經濟的角度說,最難創造的、最根本的是需求。經濟要想強勁增長,需要需求強勁增長;需求要想強勁增長,需要首先發明人們喜歡要的東西。這也是人類經濟的基本特點。
社會通常可以簡單地劃分成三個階段:時間短、沒有需求、沒有經濟增長的前工業化社會,需求強勁增長、經濟強勁增長的工業化進行中社會,以及需求、經濟均無法強勁增長的后工業化社會。中國經濟正處于工業化進行中。按照人類到今天為止已經開發出來的技術,能夠為本國國民提供的基礎設施,歐美、日本早已經達到極界,沒有大需求,中國在這方面仍有很大需求。從這一角度看,中國未來三四十年和之前三四十年,是處在完全相同的歷史階段。因此,重新崛起,綜合國力超越美國,首先是經濟總量超越美國,再是人均經濟均超越美國。美國今天的強大,基于其產出、產能在全世界是最強大的,以國家為單位的物質資本存量初分分兩類,一類是廠房設備生產線,一類是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特點是投資的使用周期極長,長到自然人和企業都不可能存續那么長時間,因此通常由政府挑頭。政府投資基礎設施也許無法收回成本,但是創造了GDP。今天中國真正的問題和挑戰,是公共債務太少、期限太短。
深圳將來作為世界級的經濟重鎮的趨勢很明顯。中國經濟不可逆轉地接著往前走,大城市一定會在中國占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深圳是中國幾個發展前景較好的大城市。
注:整理自李其教授于北大光華“思遠行更遠”全球思想之旅深圳坪山站現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