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兵,男,現任長江商學院教授及創辦院長。多間中國內地和香港上市公司的董事或者獨立董事。 曾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第一批(七名)核心教授之一。于1999年7月1日加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主持創辦了光華管理學院的EMBA以及高級經理短期培訓中心,并擔任該中心主任至2001年年底。
下文是項兵院長為《新商業文明:從利潤到價值》([美]烏麥爾·哈克 著;呂莉 譯)一書撰寫的推薦序。此書受到世界戰略管理大師加里·哈默、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瑞敏等人的聯袂推薦,“是一本為理想主義者和實踐者、變革者和冷峻的現實主義者準備的手冊”。
取勢于新自由主義、信息民主化與新一輪全球化浪潮,中國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收獲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但近年來,曾經有效的增長模式受到了挑戰。中國在企業發展模式、社會變革與發展方面均亟待轉型。站在月球看地球,全球更是處于一個多種、多維變革集中的時代。各種顛覆性力量重塑著商業環境,也呼喚著新商業文明。
商業環境的變化之一,即全球經濟被“中國化”的可能性不斷增強。多年來,中國享受了其經濟被“全球化”的果實,貿易與投資額不斷攀升,企業經營能力得到一定改善,但在這個“世界工廠”中,中國企業價格競爭較多、價值競爭較少;模仿追隨較多,創新引領較少。可喜的是,一批像華為、萬達、吉利、復星、海爾、美的這樣的企業正在積極嘗試整合全球資源,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中,實現創新與價值創造。
未來十年,更多的中國企業將以新視野、新思維、新對策、新組織,對接全球資源,實現全球布局,甚至與全球優秀企業協同建立本書作者所提倡的價值循環。這將給全球經濟打上“中國烙印”。與此同時,全球貿易投資體系以及全球治理格局將繼續尋找新的平衡點,在此過程中,中國力量會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大力量。這就是我幾年以前提出的全球經濟或將被中國化。
變革與挑戰不僅來源于經濟與政治體系,亦來源于人和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出現了失衡,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容忽視,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人類的集體短視。從經濟到政治,從西方到東方,人們都迫于當下的某種壓力,追求眼前成效和短期利益;在國家治理、經濟發展模式、企業管理及全球治理等各種系統中,缺乏對人類生存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的長線安排和呵護。
具體來說,政治治理的短周期性,使氣候變化、均衡發展和文明沖突等長遠問題讓位于就業、民生、經濟增長等眼前矛盾。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本土化的不協調,以及有效全球治理體系的缺位,使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均衡、不協調且諸多社會發展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短期性矛盾不斷堆積。企業的短視行為更加顯而易見,短期盈利與股東當期回報是其首要目標。
不得不承認,傳統商學院的教育也許間接導致了這種短視,許多課程設計過于關注經商之術,而未能與學生探討“為何經商”這一首要問題,以及如何使用和處置財富。科技創新層出不窮,影響力越來越大,手握先進技術的巨大杠桿卻缺少長線思考的人類,自掘墳墓的系統風險與日俱增。借用本書作者的比喻,人類已失去資源充足的“狩獵場”,而僅剩一葉“方舟”。
若想觸及到未來的美好,財富分配失衡及社會流動性下降等問題,也必須得到有效解決。全球化分工破壞了一些發達國家原有的“橄欖形”社會結構,新興國家也面臨著如何擴大中產階級的難題。全球范圍內的社會流動性下降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的效率與發展潛力。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離不開社會的“智慧增長”。如何實現市場與社會的平衡,如何實現包容性增長,如何構筑和諧社會,都亟待企業與政府進行深思與創新。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無可置疑居世界第一,對于全球經濟的發展與穩定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面向未來,在解決全球環境、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等問題方面,中國應有更多作為。中國企業能做的首要一點,是建立全球視野及全球責任擔當,這也是新商業文明的一個核心要素。中國企業不能僅僅關注自己的問題、中國的問題,而是應通過對接全球優質資源,創造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思想與科學,進而建設性地改變世界。
過去,中國企業家更多地為了“創富”而創業、創新,這只能產生本書作者所定義的“薄利”。未來,更多的中國企業家應當有理想、敢擔當,能超越僅僅對財富的追求,為利益相關者謀福利,為社會創造“厚利”,為解決全球重大問題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世界需要來自中國的亞當·斯密,來自中國的特斯拉。
關心和解決全球問題,企業家或許需要進行“心態”調整。急功近利、不顧社會責任,在短期內或會幫助企業積累財富,但長遠來看,它將為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埋下隱患。過于重視利潤最大化,而忽略對消費者利益的考量、對員工權益的保障、對合作伙伴的尊重,以及對商業道德規范的執行,對環境保護的承諾,對公益事業的投入,都將阻礙一家企業成為偉大的商業機構。面向未來,中國企業家應以耐心與感恩之心,實現持續盈利;與政府、民間團體一道,共同解決社會問題,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社會進步。
更為深遠地,在新的商業環境與新商業文明中,中國企業應勇于實現全球引領。從1840年到現在,東方與西方的交流往往是單向的。中國企業不能永遠做追隨者、復制者。隨著中國的再次崛起,東西方“雙向交流”的時代或許已經到來。中國古代先哲的智慧或可解決當今人類發展面臨的挑戰,“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全球治理、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突出價值。
2015年8月,“改變世界的公司”榜單首次問世,這反映了人們在關心哪家企業最賺錢的同時,開始關注哪家企業對全球重大社會和環境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亦說明社會對建設型企業的期待。本書正是向讀者展示了這類建設型企業的新商業理念,為讀者解析了企業創造新型競爭優勢的關鍵。同時,本書為傳統企業蛻變為建設型企業提供了“清單”,它們將激發讀者思考,在新商業文明下,企業應以何種生產及競爭方式向社會提供更有意義的價值。
未來,如果中國能夠培育更多創造“厚價值”的、改變世界的新型企業,能為實現世界可持續的、包容性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真正實現“取勢、明道、優術”,那么世界就將知曉中國與中國企業的崛起之道。
文/長江商學院
上一篇:劉勁:長江商學院會計與金融學教授
下一篇:李學楠:長江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