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成智,北大光華EMBA91班學員、家樂福中國區副總裁、華南區總裁。
從基層做起,腳踏實地,曹成智突破事業發展的瓶頸,成為進入國際大型零售集團家樂福最高行政委員會的首位華人。一路走來,一路學習,伴著在北大光華EMBA讀書的美好時光,曹成智正在國際企業的舞臺上綻放光華風采。
“平時上班我都拎公文包,但每次來光華上課我都是背著書包的,里面裝著筆記本、課前閱讀材料,還有筆袋等,我很享受這種狀態。”談及過去兩年在光華的求學經歷,曹成智一遍又一遍地提及“享受”一詞,他喜歡能偶爾從工作的瑣碎當中抽離出來,更喜歡能在藏著詩人的未名湖畔充實地度過這每月四天的奢侈時光。
穩扎穩打,自律實干
學習英語出身的曹成智本來在大連從事酒店行業。1999年,家樂福集團正籌劃在大連開設新的門店,一伙班子時常出入曹成智所工作的酒店。隨著接觸的增多,他逐漸發現了在中國尚處于上升期的零售行業的活力與樂趣。
談及從酒店行業到零售行業的轉變,曹成智更愿意把這當作是一次新的挑戰。就這樣,一個國際大酒店的餐飲總監變成了零售巨頭的生鮮處長,沒有經驗,一切都得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
二十年的國際化工作經驗讓曹成智對外企文化有了十分深入的理解,他最看重的是實干性,在職業經理人的制度環境下,員工的晉升發展顯得更加透明公正。“如果你是一個工人,那你就要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如果你是一個管理者,你就要有很強的領導能力;這個領導能力進一步打開,包括溝通、協作、組織,控制等,但一定要務實,還有很重要的一塊是創新,通過創新可以實現更大的紅利。”
他很看重內部的激勵作用,尤其在職位越來越高、責任越來越大的時候。“不需要坐班,沒有老板盯著你、逼著你去干什么,這時候其實對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成智習慣于不斷給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標,“壓力不來自于外部,壓力來自于自身,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迷失,但我不可以,我不能隨波逐流,那樣一定會被淘汰。”
步入不惑,重返校園
與北大光華結緣之時,他正步入不惑之年,“有很強烈的需求和愿望,需要對過去的經歷做一個徹底的梳理,該歸納的歸納,該總結的總結”。
2011年,曹成智被提拔為家樂福華南區總裁,作為第一個進入家樂福最高行政委員會的華人,他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我要去跟以前的上級領導平起平坐,討論問題,工作性質也完全轉變,不光是心理上,還有溝通方式和行為上,這些調試花了我四到六個月的時間。”
接下來的兩年,他帶領整個華南區團隊取得了五大區財務績效第一的好成績。“確實很想干出一番名堂,讓集團公司看到這種人才本地化的嘗試是可行的。”
回想起緊張繁忙的那兩年,曹成智說:“不是忽然覺得自己很牛很了不起,尤其對于前輩,之前所抱有的尊敬依然要保留,要做到不卑不亢。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唯唯諾諾,我得體現我的價值,而不是單純做一個Yes Man。”
平和的心態也讓他意識到過去的血氣方剛已經不能適應現在職位對他更高的要求了。“這樣不行,我得充電,我得學習,我不能老往外擠,我要像海綿一樣去吸收。”
抱著這樣的想法,他決定再次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曹成智發現北大的視野和高度跟自己最為契合,“在西方文化的公司里了浸潤了這么多年,北大的歷史沉淀和文化風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之后兩年的經歷也讓他確信并驗證了這一點。
享受學習,放眼國際
“完全超出預期的體驗。”臨近畢業之際,曹成智這樣評價過去兩年的光華歲月。
“沒有差錯,一切都那么好!”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他深知這種統籌安排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平時參加一些活動時都會經常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或意外,但在光華,一次也沒有!能一直為我們創造這么好的學習環境,真的很了不起,班主任們真的都是兢兢業業,非常負責。”
深厚的外企背景讓曹成智在國際化領域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切的理解,在光華求學的過程中也對其給予了更多關注。不同的思維習慣與認知帶來了或大或小的文化沖突,中國人的謙遜內斂和西方人的外露直接給雙方的工作溝通交流帶來了一些不便,曹成智卻能理智地去看待和分析這背后的邏輯,“溝通方式和技巧真的很重要,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是同級之間,還包括下級對上級的‘管理’中,如何適時的提出自己的建議,‘推銷’自己的見解,到最終實現結果,需要很強的溝通技巧”。
在光華的兩年學習,尤其是海外模塊的內容,更深化了他的這些觀點。“不同于填鴨式教育,光華更注重討論和交流,更加開放,會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得出自己認為正確的結論。”
當然,曹成智對光華EMBA項目的未來還抱有更高的期待:“咱們光華海外模塊的教學目前已經走在了國內商學院的前頭,未來也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可以和國外著名商學院的師資力量做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我是真的希望光華能越來越好。”
“就像‘光華’這兩個字一樣,這是一段非常不凡的旅程,令人充滿‘光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采訪的最后,曹成智這樣總結。他很滿意經過這兩年歷練之后的自己:“更加真實,更加自信,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