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網訊:6月26日,“金融業的科技進化”報告會由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浙江互聯網金融聯合會、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聯合主辦,浙江大學EMBA中心承辦,在上海舉行。會上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會長萬建華正式受聘為浙大EMBA講座教授。
活動現場
當日,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會長萬建華,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徐諾金,浙江互聯網金融聯合會聯合主席、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EMBA中心主任賁圣林。
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喆,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孟添,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長葉國標,紅星美凱龍家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總裁,上海家金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琪。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副行長陳磊,富邦華一銀行有限公司副行長薛承雄,東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互聯網金融部總經理馮利,匯付天下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鋼,上海即富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CEO史恩,陸金所副總經理、CTO毛進亮,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奕,上海市聯合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級合伙人曹志龍等出席了論壇。
互聯網金融是“中國特產”
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會長萬建華
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會長萬建華以《金融業的科技進化》為主題,對金融與科技的關系、金融史上的兩次遷移和三大變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他談到,金融科技就像幾年前的互聯網金融一樣,是這兩年的新熱點。但金融科技區別于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全球性的概念,而互聯網金融是“中國特產”?!敖鹑诳萍肌边@個詞來源于英文單詞“Fintech”,是“金融”(finance)與“科技”(technology)兩個單詞的組合,暗含著科技與金融之間的相互關系。
將金融和科技兩個主體相加,一方面意味著科技對金融的巨大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在解決金融問題的過程中,金融也反過來推動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從另一個角度說,將兩個詞的組合看成一個主體,融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新的金融物種。
金融是本,科技是推動金融創新的基本力量
回顧過去幾十年里中國金融的發展歷程,兩個因素是影響中國金融發展的基本力量,一是八九十年代的市場化改革,對中國金融體系起到巨大的變革作用;二是科技,并且科技的作用正日漸加強。
他強調,科技是持續推動當代金融變革的基本力量。信息技術與金融有著相同的基因——數字。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毫無疑問要通過數據,而將金融貨幣和價值抽象掉后,其實也是數字。
正因為兩者的共同基因,科技對金融的作用也就不同于其他產業。金融科技是金融與科技結合孕育出的新物種。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金融業的科技進化是有序的發展進程,是金融與科技結合的邏輯結果,體現金融發展的歷史必然。
他提出,金融科技就是科技與金融融合為一體,通過技術創新,持續推動金融效益提升的產業形態。科技對金融的影響是持續地提升金融的效率。
具體來說,科技對金融的驅動作用體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金融科技,即創新金融技術,解構金融業務流程,將業務流程的重要節點獨立為專業模塊,提供精細化分工基礎上的專業外包服務。這個業務流程涉及商業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
二是科技金融,通過打造基于新技術系統的金融業務模式,構建新金融業務平臺,如互聯網金融、區塊鏈金融、供應鏈金融等。
從當代金融的發展歷程來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科技對金融的持續作用,推動金融業務體系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系統性遷移和三大變革。
兩次遷移,重點在效率和便利
首先,這兩次系統性的遷移,對金融體系和商業銀行來講,都是巨大的系統性工程。持續時間長,貫穿幾十年。尤其是第一次遷移,由人工業務處理向計算機自動化業務處理系統的遷移,改變了過去幾百年來人工業務處理的方式。這種脫胎換骨的改變是歷史性的、史詩般的。
信息技術作為高速計算運行和快捷通訊的工具或手段,通過計算機主機系統基礎設施建設和終端網絡的廣泛布局,對金融機構的前中后臺和組織體系的縱向與橫向之間予以連接,實現傳統業務處理向現代信息系統的自動化業務處理系統遷移,這次遷移被稱之為金融電子化歷程。
過去,將這一過程稱為金融電子化。金融電子化的過程其實就是由人工業務處理轉向現代計算機基礎上的自動化業務處理。現在金融電子化這一歷史性的工程已經完成。具體可將它分為幾個推進的階段。
第一個層級是單個網點或小區域里的銀行行內進行聯網和數據集中。
第二個層級就是金融機構區域內跨行的互聯互通,包括機構業務、企業業務,和個人業務。最早通過兩個中心建設:結算中心和銀行卡中心。
第三個層次是跨行跨地區。籌建大小額支付系統、清算總中心、超級網銀、銀聯等巨大的工程,然后機構逐步地接入。
第四個層次是走出金融系統,與商戶、機構、個人和自助機具的互聯互通。第四個層級就實現了金融體系跟整個社會甚至全球的聯通。
第二次遷移是以物理網點為主體的線下服務系統向移動互聯網服務系統的遷移。這次遷移將交易方式上由線下轉變為線上,意義重大。第二次遷移體現為在網上開展移動金融、網絡借貸、金融業務產品化、網上理財、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等互聯網金融服務。同時,使得我們實現了可以“隨時隨地隨身”進行金融業務處理。
兩次遷移,第一次重點在效率,第二步重點在便利。這兩次遷移使銀行體系、金融體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它實現了三大變革。
金融將被重新定義
第一是工具的變革,由于人工業務處理向計算機自動化業務系統遷移,科技作為工具或手段,推動了傳統金融體系的效率變革,即經營成本的下降和營運效率的提升。
具體來說,計算機代替手工計算,數據儲存替代紙質帳簿,大大提升金融業務的數據計算、存儲與傳輸效率。另外,機構內部、總分之間實現系統的連接,實現總分機構金融業務的一體化運營。同時,實現金融業務跨時空、實時操作完成??梢哉f,以上幾個方面非常明顯地體現出科技對于金融效率的作用。
第二是模式的變革。由于業務從線下向線上遷移,科技在金融領域的角色發生轉變,科技對金融逐步反客為主,由效率工具的被動角色轉變為驅動變革的基本力量,由技術支持上升為技術引領,驅動金融業務模式變革。
科技構建的互聯網商務平臺,模糊了金融邊界,提供了跨界服務的可能性,即商融一體化和金融相互跨界成為趨勢;另外,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打開了金融產品創新空間。移動支付、網上理財、余額寶、貸款寶、量化投資、大數據風控、智能投顧、網絡眾籌、網絡保險等,蔚成規模。
第三是全方位的變革??萍寂c金融全面、深度融合,主導金融的發展方向,驅動金融發生更深刻的全方位變革。
科技開始解構金融,重塑金融業。將一項金融業務的業務流程中不同的節點進行解構,解構之后,把每個節點進行專業化,由外部的商業機構、科技企業進行專業化服務。傳統的金融機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正在發生當中。從金融科技的角度而言,這可能還是剛剛開始。
另外,緊隨互聯網金融之后,大數據金融、智能金融、區塊鏈金融也隨之孕育誕生,必將逐步成長為金融服務的重要角色。這個過程當中,金融業務的產品化、證券化、交易化、平臺化逐步成為金融新的業務方式。
商融一體化不斷擴展深化。微信支付、供應鏈金融、京東白條。電子商務的平臺一旦有了支付平臺,就可以延伸。金融與電商與實體經濟融為一體,場景化金融日益豐富多樣。產品化、證券化成為一種趨勢。
此外,金融脫媒成為未來趨勢,傳統金融機構在逐漸調整中介角色定位。
花旗銀行研究報告預計:2015—2025年間,商業銀行體系的雇員將減少30%;銀行業務逐步轉型,將更多轉向咨詢業務和顧問業務,零售銀行業務利潤將被Fintech公司侵蝕。
同時,他展望了金融業的未來,提到,過去幾十年金融業發生巨大的變化,通過兩大遷移,不僅業務方式改變,更重要的是金融本身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第一,金融將被重新定義。因為傳統業務流程被解構,流程中的各節點由科技企業進行操作,形成新的金融物種。
第二,科技將把金融業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央行領導提出:央行將構建以分布式系統為核心的央行科技平臺,以數字貨幣探索為龍頭的央行創新平臺。同樣,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傳統商業銀行明確提出轉型科技銀行。
第三,打造金融科技中心將成為不亞于建設金融中心的戰略高度。上海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來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同時,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政府應加緊把金融科技中心作為自己的戰略,這應是一個新的機遇。
第四,金融科技企業構建新的金融生態。金融內部的業務流程轉變為外部的金融生態。放大相關的業務,構建金融生態。原來在傳統金融機構內部的業務分類拆分出獨立的業態: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P2P、網上理財、個人金融服務等。原來在機構內部的業務流程被拆解為獨立的專業模塊,成為外部專業服務生態:身份認證、平臺交易、智能投顧、大數據信貸風控、貸后管理及催收、IT運營服務等。
最后,他總結,金融與科技的關系為:金融是本,科技是推動金融創新的基本力量。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金融經歷了科技驅動的變革歷程,當前這一變革歷程仍在快速推進中?;ヂ摼W金融、金融科技、大數據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區塊鏈金融等,都應當是未來金融發展的方向。
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始于需求,源于技術,成于制度,功在導向
浙江互聯網金融聯合會聯合主席、
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
浙江大學EMBA中心主任賁圣林教授
在點評環節中,浙江互聯網金融聯合會聯合主席、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EMBA中心主任賁圣林教授結合了萬會長的報告談了幾點看法。
首先,賁圣林總結了報告中提到的幾點內容。
一是科技是持續推動當代金融變革的基本力量,所以說科技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
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科技對金融的持續作用,推動金融業務體系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系統性遷移,包括由人工業務處理方式向計算機自動化業務處理系統的遷移和以物理網點為主體的線下服務系統向移動互聯網服務系統的遷移。關于電子化、自動化,他認為,金融人當年都受過這個“苦”,內部要集中化、外包、離岸化。關于智能化,他認為智能化更是一種在線化,讓所有業務都能夠隨時隨地的完成。
三是“三大變革”,包括工具變革、模式變革和全方位變革。這些變革讓金融更加透明,是科技的基本功能,也是將科技運用到金融業的目標。四是金融業的前景展望,他在報告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四個“新”,即新定義、新境界、新中心、新生態。
賁圣林表示,我們都有創造美好社會的愿景,也希望有一個美好的金融來支撐這個美好社會的實現。科技使理想成為可能,普惠化、大眾化、定制化若沒有科技驅動,在傳統金融商業模式下很難實現。要提升效率,要大大降低成本,還要講究環境友好性,有了科技這些終將成為可能。
除了科技,還需要注重另外幾個方面。
一是不論是科技金融還是金融科技,一定要不忘初心,要服務真的實體經濟。要意識到金融、互聯網、科技都有很多的社會屬性,擔負著很重的社會責任,可以說,抱著創造美好社會的初心也是進入金融行業的準入標準之一。
二是制度環境,包括監控、生態等。比如說我們的信用文化,金融在交易環節中也存在假貨的問題,如果做了虛假陳述,投資者就不能正確判斷所承受的風險。制度環境是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科技能否持續健康、逐漸地繼續領先全球的關鍵因素。
最后,他總結道,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或者說互聯網金融,是始于需求,源于技術,成于制度,功在導向的。
文/浙江大學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