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網訊:喜事國際創辦人馮亞敏的人生充滿了驚奇,腦中充滿創意的她,踏入職場之初一年就換14份工作。婚后進入家庭,1997年在先生宋毅的鼓勵下代理西班牙品牌Camper鞋,進入臺灣后一炮而紅,還因此走紅歐洲時尚圈。
她的選物眼光精準,45rpm、川久保玲、BALENCIAGA、GIVENCHY等品牌紛紛上門求代理,不但讓她站穩時尚圈,更被稱為時尚教母。今年她跨足設計界,成立團團文創,讓文創增添時尚風。
時尚教母馮亞敏是個很安靜的人,她喜歡動手做些東西,原本平靜的家庭主婦生活被一雙瑪莉珍(Mary Jane)鞋打亂,“旅行時要穿一雙不打腳的鞋,很舒服又很得體”。
原本她只是喜歡,“先生說Camper不是設計鞋子,是用創意在經營公司,不如談看看代理。”那是1995年,經過2年的接觸,她用毛筆寫企劃書,打動了品牌經營者的心,決定讓她代理。盡管當時,對方連臺灣在那里都不知道。
Camper進軍臺灣立刻造成轟動,“影視圈、做廣告的人,一下子7雙、11雙在買,還有高中生、大學生打工存錢,就是想買一雙Camper,很感動。”她分析:“那時候市場缺了一雙城市休閑鞋。”
她本來只想做一家小小的店。因此,在無人開店的安和路設立門市,卻沒想到,業績好到百貨公司不停上門央求設柜。進軍百貨,業績依然長紅,“在SOGO百貨差不多2個榻榻米的空間,月營業額破百,以經營坪效來說第一名。”
她表示,時尚圈很小,Camper業績好,連歐洲時尚圈都聽聞消息,不少品牌主動拜訪、希望她能代理,“我的人生一直被推著走。”3年后取得日本服飾品牌45rpm。
從鞋子走進時尚產業,并非馮亞敏的意外,其實這也是她的老本行。她很早就涉足服裝產業。復興美工畢業后,曾在百貨公司擔任企劃及櫥窗設計,“我負責少淑女服飾和家用品。”婚后,一位朋友找她合作成立服裝品牌,“她認為我有品味,可以做起來。”
“臺灣沒有好的打版及剪裁師傅,曾有一次,我買了30幾萬的布、畫好版型,師傅裁壞了,又不能要他賠。”她感嘆:“這個產業太辛苦了,生完老二后半年公司就結束營業。”這次,她回家專心帶小孩,一帶就是7年,直到遇見Camper,才又復出。
2006年川久保玲主動上門,“他們發現我代理很多品牌,做得不錯。”最初,她沒意愿。一位朋友知道后告訴她:“川久保玲的先生找你,你竟然不要?他是全球做營銷最厲害的人。”她笑道:“因為好奇心,才讓我去見一見這么聰明的人。”
“見面后聊了一下,我說我要想一想,當時并沒有想做。”她趁著出國,順便做市調,“川久保玲和一些品牌跨界合作;在原宿開了一間小到不行的店,我覺得這很酷,很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做商業的事情,有創意的想法可以試試看。”
和川久保玲合作,催生了復合式品牌店團團的誕生,“他們要給我22個牌子,但要求不能用他們的品牌,我就用這個概念做團團。”目前在誠品、新光三越、SOGO等百貨設柜。
“我只想開一家店,當家庭主婦,沒想到有今天的成績。”后來,又因為喜歡Maison Martin Margiela(MMM)的服裝而去代理,同時間,BALENCIAGA(巴黎世家)也找上她,“談完MMM后隔幾天,代理了BALENCIAGA,一位外國朋友笑道,妳提了兩個很名貴的箱子回來。”
代理是品牌的華麗冒險,她透露:“前3年都不會賺錢。”不過,這一回她又拿到一手好牌。和BALENCIAGA簽約時,“周侯戀”事件爆發。當時,她并不覺得此事會帶來好處,沒想到“因為這樣大家就認識機車包。”
“周侯戀”炒紅了機車包,時尚界女人都想擁有一咖,紛紛詢問那里買得到?此時,BALENCIAGA進駐新光三越A4館,機車包一上架立刻被搶購一空。
然而,經營并不是如此簡單的事,她說:“外國公司對于采買包包的數量有限制,BALENCIAGA的服裝不賣錢。”花2年調整策略,經營才逐步往上,此時,品牌卻被總公司收回。其后,代理LVMH集團品牌GIVENCHY,“他們希望我們能夠代理,經營3年多不賺錢,就結束合作。”
2007年馮亞敏赴新加坡大學念EMBA,她的視野被開啟,經營想法更成熟。此時,中國經濟崛起,“2008、2009年就有人問我們要不要去大陸發展,我在觀察,仍有很多疑問。”2011年中國積極招商,“我覺得好像可以進去。”隔年,進駐上海益豐外灘源,“團團精品進去的時候和中國ELLE雜志辦了一場秀,蠻轟動的。”
“團團的感染力和傳播力非常強,2012年大陸很多人知道我們,成都(代理商)也來找我們,我還勸他們不要做。”她說:“最好的機會也是最不好的機會,因為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我知道進去有很多困難要克服,后來想想進去的時間還是太早,一來是因為單價太高,二是時尚市場不明。”
2013年中國政府開始打奢,精品市場下滑,“4年合約到期就撤離。”她強調:“時機不對就不要做。”只是,這一門課,她繳了上億元學費,“在大陸我學到,想要經營市場,人要到那里去,人到比什么到都重要。”
“2008年全球開始不景氣,一直下滑到現在。”她認為,時尚需要重新定位,“我慢慢發現人們注重的東西已經不同了,現在人們注重吃、運動,產業真正開始變化從2015年開始,敏感的人2013年可以聞出那個氣味。”
她感覺時尚要轉變了,重新布局、調整經營策略,“不要都放在衣服上。”2016年代理法國美妝品牌BULY 1803,“它象是藥妝店,有牙膏、香皂...等,是日常生活中所需,但沒人帶進來。”她強調:“BULY 1803是法國保養品里的國家代表。”
接著,引進L/UNIFORM帆布包,“當生活里很多人在運動,緊身褲替代了牛仔褲,人們還要拿柏金包嗎?”她解釋,L/UNIFORM除了是好用的帆布包,“它又有客制化的概念,可以印上文字。”
“這2個品牌走出國際的第一個站是臺灣,我相信它們會是個趨勢,在國際上會做得愈來愈好。”
58歲的馮亞敏雖然是時尚人,但其實她更象是個設計師,“和高橋盾合作時,他就說,你根本是個設計師。”去年,大陸朋友找她做設計,讓她思考投入文創的可能性,動心起念,今年書法家董陽孜就找她策展。
“團團文創可以做品牌設計、做產品、策展,不是要做小確幸的東西;我們有商業背景,可以讓文化創意更有格局。”這回,她依然被推著走,只是,做的事更能夠操之在己,更能發揮她設計師的本性。
投入精品21年 最大挫敗是不相信自己
喜事國際執行長馮亞敏自1997年代理西班牙Camper品牌迄今已經21年。她表示,21年來最大的挫敗,是讓她明白要更相信自己,“和團隊一起工作時,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有時想說要給人家有成就感,但是給他成就感就是我的挫敗感。”
“我的工作經驗和視野,是沒有人可以幫我判斷的。”身為女性經營者,她常會以團隊為重,因而選擇讓步,“有些牌子我不想做,然而團隊決定要做。”在公司全盛時期,最高記錄是代理100多個品牌,“我們要做這么多品牌,組織架構要大,人員多,有營業額壓力。”
她說:“在管理上,我要讓部屬有成就感,如果品牌成功了,可以讓員工有成就感,若是失敗了,是我要承擔后果;現在我時刻提醒自己,沒有人可以幫我做決定,我要更相信自己。”
近幾年她深刻感受到消費模式在轉變,必須改變經營方式。于是,將代理品牌降至30多個、做得更深。
她于2006年赴新加坡大學讀EMBA。在課程中她梳理對經營的想法,“在管理上我做了什么,沒做到什么,以前沒有專業素養,去學了以后,看公司的組織架構圖,例如將部門架構、人員架構做出來,才會知道未來有沒有發展、有沒有浪費。”
時尚產業看似光鮮亮麗,實際上是很深的一門學問。她強調,還要有熱情,“我是一個非常熱情的人,要靠熱情才能支撐,才能過得很愉快。”
長子得力助手 負責BULY 1803品牌
2016年馮亞敏決定代理法國BULY 1803保養品牌,她和創辦人認識多年,“現創辦買下這個品牌,他非常有創意,品牌的包裝、設計等做得非常好。我看著他發展,想說等他做得差不多時,由我代理來臺灣。”
她將品牌代理及談判的工作交給長子宋文,“他從小跟在我旁邊耳濡目染,事業的參與很深厚,和品牌溝通很良好。”她表示,2012年兒子和女兒從法國回來后,便展開6年的培訓計劃,“我和先生陪他們進社會,前4年很辛苦,這2年看到很明顯的進步。”
宋文表示,他在國三就出國讀書,“朋友都在美國讀書,念商學院,我想做不一樣的事,去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念插畫系,這也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大學畢業后,他曾經到外面工作,后來因看見媽媽念EMBA很忙碌,“她要讀書還要兼顧生意,有點辛苦,我是家中的長子,有責任回來幫忙。”
對于負責的BULY 1803,他指出,做這個品牌最大的挑戰是創辦人對產品的環境要求很高,“籌備過程中花很多心思,也是第一次碰到如此巨細靡遺的人,象是木板在法國選材,并請法國工匠來現場完成組裝、打蠟等,天花板請國外畫師一筆筆畫出來,地板是意大利一家約150年的作坊做的。”
他說:“這間店的細節是細細打磨出來的,希望能帶給消費者法式生活美學,包括氣氛、音樂、商品等。”另外,經營上很獨特,包括要學習英文書法,他和同事都花很多時間練習書寫。
他指出,BULY 1803在法國的知名度夠,在臺灣還是新興品牌,“要花很多時間和客人分享品牌后面的故事等,很有挑戰。”
13歲參加時裝周 女兒宋安親站柜拼業績
馮亞敏的女兒宋安,也進入公司協助她打理事業。她說女兒對時尚產業本來就很有興趣,“她學的是服裝,沖得比較快,因此在工作上有些挫折;在學習的過程里,她是很正能量的人,她有很好的態度,會自己去摸索、學習。”
“她進入公司后,營業額有提升,現在和百貨的溝通是她,她和主管的配合比我還好。”此外,宋安還會主動爭取職位,“有個營業主管離開,她爭取要去做。”對女兒她滿是稱贊。
宋安表示,自己從國中一年級就跟著媽媽到時尚周,“她不放心我一個人在家,都會帶著我出國,一年平均到法國出差4次,包括男、女裝,秋冬、春夏。”雖然是小小年紀,她已經參加各品牌會議談判,“談著談著會想知道下一步,以及如何回應,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慢慢喜歡上品牌。”
大學時,她本來到英國念書,因常要到法國,干脆轉到巴黎念服裝設計,“去了以后才發現旅游和生活不同,要獨自面對事情,法國人的思維和一般人想的不同。”
畢業后,返回家業,她坦言:“剛進公司時和媽媽的沖突很多,我說了很多想法,她說:‘等妳做到再告訴我。’那時我很氣,心里想:我要做到,讓你下一次開會說不出話來。”
不服輸的宋安開始到專柜當柜姐,“每天站,做出業績,講話才有聲音。”她也發現,業績好壞與人、商品、活動有關,“真的要到店上觀察,親自帶店員,讓他思考方法。”
團團在她的努力下,業績成長最多,大約一成,“零售業好玩在這里,不能停下來,不然就退步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文章及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