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无遮挡黄漫画在线观看网站,1316喷浆???直播,阿娇13分钟视频无删减mp4,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广告

歡迎來到EMBA招生信息網
當前位置:EMBA > 新加坡國立大學 > 新聞動態 > 正文

新國大EMBA校友 | 張潤斌:從漢正街到上海灘 始終與時代同行

來源:EMBA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9-03-25 15:56:32
收藏 分享 評論(0)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也是致盛的而立之年。回望40年歷史,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也徹底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中國家庭和每一個中國企業的命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大鍋飯到全民奔小康的時代更迭。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受益者,我很幸運生于這個偉大的時代,能夠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與國家、與時代同成長、共進步。

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

  乘改革春風 創業漢正街

  1984年,鄧小平同志第一次南巡,加上經濟特區的示范效應,吸引了大批奮進者下海經商創業。那一年,也被稱為中國的“企業家元年”,任正非、柳傳志、王石、張瑞敏等知名企業家都是在那時打下了各自商業版圖的第一個烙印。隨后,改革開放的思潮席卷全國,作為中國流通領域改革的“風向標”和“試驗田”,武漢市率先將個體私營經濟推上市場經濟的舞臺,漢正街成了每天十萬人來打貨的“天下第一街”。

  漢正街的興旺讓我看到了市場經濟帶來的巨大改變。1987年,我不顧家人朋友的反對,辭掉安穩的工作,下海創辦致盛,在人聲鼎沸的漢正街上,成立了武漢市第一家服裝自選市場。心懷夢想的人都有著共同的基因,就是對未來有著遼闊而壯麗的想象,但夢想總是美好的,創業的過程必然充滿艱辛。創業初期,白手起家,由于資金有限,我只能自己既當員工,又當老板,一個人要干幾個人的活,不論是三伏天還是臘月,都要風雨無阻地去進貨。那時候是沒有電梯的,一箱箱的貨物只能徒手搬運,有時一天下來,累得回家爬樓梯腿腳發軟。直到1989年,我終于擁有了許多固定客戶,在湖北各市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商品分銷網絡。回想起來,勤奮就是我當初最大的資本。

  1992年,市場環境開始逐步向規范化發展,憑借著幾年的摸爬滾打,我看準了專業市場的發展潛力,可那時候,市場只能由政府統一建設,沒有由民間投資建設市場的先例。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政府各職能部門進一步改革創新,為民營經濟打開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也因此拿到了當時第一張市場建設準入證。

  在隨后的6年時間,我從漢正街起步,走上了一條專業市場開發之路。致盛先后投資興建了大興路鞋城、漢口馬場角綜合市場、漢口家俬中心廣場、萬商白馬服裝交易中心、中南建材市場、武漢圖書大世界、華中物流中心、武漢科技谷八個專業市場,為兩萬多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也讓許多人在致盛這個平臺上,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那時候正是企業改制的初期,許多下崗職工在這里找到了人生目標,從解決溫飽問題,到買房買車,走向小康之路。創業之于我,不僅僅是自己致富,還要帶領別人致富,過上更好的生活。

  扎根上海轉型求變

  進入千禧年,改革開放在中國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國內的商業環境持續從國有企業為主體向多元化發展,民營經濟、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百花齊放。另一方面,競爭也在不斷加劇,新的商業模式悄然興起,萬達廣場等一批商圈蓄勢待發。以商業綜合體為基礎,多點布局、多業態共存的商圈的出現,又再次改變了基本的商業競爭環境和規則,使得一批依靠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而原有的商業模式則面臨著巨大的沖擊。

  也是在這一年,為了使致盛的發展走向更高階段,我決定前往新加坡求學,在亞洲四小龍的商業氛圍中,尋求新的轉型求變之路。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讀EMBA期間,我接觸到了與國際接軌的商業模式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那是怎樣一番沖擊,時至今日依然歷歷在目。

  創新的關鍵就是在于思維的轉變,從新加坡回來之后,致盛就確定了從經營專業市場到產業投資的戰略方向轉變,同時把創業的主場地放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灘,在改革開放最火熱的前沿陣地,在更接近國際市場的地方,在這座充滿了激情與夢想的城市,開啟致盛新的篇章。當我站在浦江之畔,看著滾滾向前的江水,內心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

  2002年,致盛在上海站穩了腳跟,并邁出了向全國投資布局的步伐。先后投資運營的湖北孝感·上海產業園、上海嘉定現代農業園、武漢·上海創意產業園、中南總部基地等專業產業園項目經過發展,逐漸成為區域的行業標桿。宜昌三峽企業總部基地成為三峽地區首個總部園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武漢漢陽造創意園也在“漢陽造”這一大歷史IP的基礎上成功創新蝶變,使老舊廠房轉身成為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版權示范園區。2017年,致盛文化也順利登錄新三板,進入了資本運作的新時代。2018年,為響應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號召,致盛又在上海金山區積極打造金石灣科創園區,投身高科技產業園區建設,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大趨勢。

  感恩時代 砥礪前行

  改革開放的40年,是變化的40年,是改革的40年,也是企業家成長的40年,而背后都是時代進步的滾滾車輪駛過的痕跡。從“投機倒把”分子到“企業家”,不僅僅是身份的轉換,更是時代賦予每一位企業家的機遇和責任。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對企業家來說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致盛是乘著改革開放東風成長起來的企業,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發展,因此致盛在發展過程中,一直牢記使命,肩負責任,懷著感恩之心。我始終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履責的重要體現。在致盛創立之初,為了更好地引領和團結企業員工,在1995年成立了公司黨支部以及工會委員會,并逐漸形成了以現代企業管理、黨建制度、社會責任為一體的企業制度。企業的成功不僅僅是經濟效益的提升,還應該將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人,實現股東、員工、客戶、合作伙伴、政府、社會等多方的共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企業家要與中國經濟社會前進的步伐共成長。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企業家們應該持續探索,以高瞻遠矚的智慧和敢為人先的魄力,回報時代、回報國家,腳踏實地去創造更好的未來。

文章及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官方微信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