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江,復旦大學EMBA2010秋2班學員,山東焦化集團鑄造焦有限公司董事長。自此繼續攻讀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合作開辦的工商管理博士(DBA)學位項目,誓把學習進行到底。
沒有熱淚盈眶、也沒有呼聲四起,個性沉著的楊自江在復旦大學EMBA畢業的時刻依舊保持著一份穩重平靜。也許,學習對他來說早已無謂于起點、終點,而是終其一生的追求。所以在復旦EMBA的課程結束之后,他選擇了繼續攻讀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合作開辦的工商管理博士(DBA)學位項目,誓把學習進行到底。
實至名歸的“優秀論文”
楊自江已然是公司的董事長,職位上似乎不會有新的提升;人到中年,樣貌身形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所以兩年的復旦大學EMBA學習下來,從表面上看他好像是沒有什么變化的。但他很清楚,自己的心理層面接受了一段寶貴的洗禮,不論從經驗、思路還是心胸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對于復旦大學EMBA的教學,楊自江非常認同。他的朋友們也有在其他商學院進修的,但學習的內容有不少是浮于表面,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并不積極。“相比而言,復旦的老師們就嚴格得多,不僅認真對待課堂教學,而且每次都布置作業都親自打分。”楊自江特別提到鮑勇劍教授,“我們的作業本上都有他親自審閱的筆跡和中肯的回饋意見,一位大學老師能認真踏實地做到這一點,讓我非常佩服。”
值得一提的還有楊自江的論文指導老師李元緒。李老師前前后后一共讓他修改了六、七次畢業論文,有的是文字表達上的問題,有的是學術要求的問題,有的是探討角度的問題,有的是格式標準的問題……事無巨細的嚴格要求,讓楊自江加倍用心地對待自己的論文,結合自己公司的具體情況,利用學到的理論依據,反反復復地修改訂正。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論文最終被評為“優秀論文”,的確是實至名歸。
“對于這兩年的學習,我沒有什么遺憾。”楊自江說。他從來不好高騖遠、也不過分夸大事實。利用在復旦潛心學習的時光,他結識了一批令人敬仰的名師,從宏觀到微觀,教授們的諄諄教誨對他產生了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此同時,對于自身的企業,他雖然沒有開展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卻利用課堂所學、在細微處不斷地完善,希望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取得進步。
彌足珍貴的同窗之誼
楊自江所在的班級氛圍很融洽,雖然同學們所在的行業、地區不同,性格、愛好各異,但正是這些差異讓他們能夠取長補短,正是這些不同讓他們的班級更加豐富多彩。
在楊自江的班級里,不僅有來自大江南北各地的同學,還有港臺的同胞們。大家平時一起課上討論問題,課下交流分享,潛移默化中沉淀下了彌足珍貴的友情。“雖然兩年中,每個月只有四天的時間相處,但對于我們來說,這四天已經分外珍貴!”楊自江感嘆道。
雖然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不愿錯過每一次班級活動,力求全程參與。正如他自己所說:“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只要重視,就一定可以抽出時間。”
這兩年來,楊自江和同學們去過美麗的天堂杭州,也到過藍天碧海的廈門,還遠赴江河源頭的青海……在各地參訪企業、游覽美景,與同學們把酒言歡、縱情暢談,實在是值得回味的一段時光!“即便以后再沒有全班每一個人都到場相聚的機會,我也希望能夠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經常保持聯系,延續這份難得的同學情誼。”楊自江的話語里充滿了深情。
厚積薄發待明日
如今,楊自江已經是復旦DBA在讀的學生了。從EMBA到DBA,他還有一些小小的不適應。在他看來,EMBA是宏觀的梳理總結,而DBA則更專注于學術、更細化。他調侃道:“以前就是找重點,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現在好像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但不論面臨怎樣的困難,從不服輸的他都會積極地調整心態,迎難而上。對于未來的學習,楊自江滿懷新的期待,“希望能以自己的努力,在DBA的學習中收獲到更多。”
楊自江深感自己的企業和社會責任重大,但他從不會將挑戰視為壓力。正因為有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反而激發了他內心的能量和活力。“我會根據自身的能力,結合國家的政策,一步一步地慢慢來。等到合適的機會,再一展抱負!”
對于師弟師妹們,楊自江也認真地提出自己的建議:“如果同學們想到復旦大學EMBA學習,那么一定要記住,既然到了這里,就一定要好好學習,學以致用,廣泛交流,用心總結。”在這個畢業的季節,楊自江也為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送上了美好的祝福、深深的感恩:希望學校能夠越辦越好,同學們能有收獲提高,老師們桃李滿天下!
上一篇:木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