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曲《一無所有》響徹中國的大江南北。大街小巷的年輕人都在扯著脖子唱,即便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理解崔健的嘶吼,但這種奮力表達卻特別能應和很多人內心燃燒的火焰——尋求突破,渴望自由。
當時的中國改革開放大門初啟,百業待興。那時沒有一波又一波的風口,沒有持幣待投的投資人,甚至沒有友好的市場政策和穩定的商業環境,然而,卻是懵懂與希望共存的年代。
經歷過六七十年代的大動蕩與大變遷,繼續留在安穩的體制內,捧住鐵飯碗,仍是多數人的選擇。而在溫州,何秀琴和先生項光達卻從這前路未明的詭譎局勢中,敏感地讀出一種超越原本想象的“可能性”,他們身上溫州人骨血里的商業精神被激活了。
下海,從一無所有開始。
熱血里的熬滾
溫州屬江南水鄉,河道密布,水運便捷,當地人自古便有重商經商的傳統。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紛紛投入到擷取時代變革所帶來的雨露與果實的陣營中。
瞄準商機的項光達決定從國營單位辭職,何秀琴也放棄了醫院的工作,跟著丈夫一起開始創業,他們生意的第一步是涉足汽車門窗制造行業。
如果說拋下了鐵飯碗還不足以體現他們的決心,那么從民間資本中借貸四十余萬人民幣作為創業啟動資金,則讓他們的背水一戰有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意味。
那一年,何秀琴23歲。
“四十多萬,在當時是非常大的一筆錢,我倆一窮二白的,那時候年輕,后來想想,其實還挺可怕的。”何秀琴笑著回憶道,“我們都是普通工人家的孩子,沒什么積蓄,銀行是不會給我們貸款的,當時也沒什么可以作抵押,錢都是我從親戚朋友熟人那里借來的。”
▲青山鋼鐵聯合創始人何秀琴回憶創業初期與先生一起開拓事業
創業初期艱辛且波折,原本談好要引進的技術人員臨時變卦。沒有成熟技術,無法迅速投入生產,巨大的研發瓶頸和債務困境落在夫婦二人肩上,很少有人能抗住這樣的重壓——除非對產品方向有信仰般的篤定與堅持。
危機當前,何秀琴與丈夫簡潔迅速地做好分工,精通技術的丈夫項光達購入簡陋的車床和生產工具,負責機器與產品的研發;何秀琴則日日早出晚歸聯絡資金,全力扛下了所有來自債權人的壓力。
“當時連廠房都沒有,我們就用水泥澆筑自家后院的菜地,搭建了最簡陋的廠房。我每天出門找錢,我先生就沒日沒夜地在這里試驗,失敗了又重來,一次又一次,最終竟然真的研發成功了。”何秀琴說。
命運之神總是眷顧勤勉之人。自此,兩人的小工廠漸漸步入正軌,巨大的市場需求嗷嗷待哺,訂單如雪片般飄向汽車門窗廠。
他們不斷地擴大生產,購置新廠房,再并購其他小廠。豐厚的利潤和飛速的發展讓當地政府為之震動,多個部門為他們新廠房的購買和審批連開綠燈,甚至現場辦公。
這個從小城溫州初生的汽車門窗廠很快成長為全國首屈一指的行業領頭羊,只用了三年時間,夫妻二人就掘到了豐厚不已的第一桶金。
常人身上少見一種特質,是給時代號脈的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明晰的、甚至清澈的方向感,人們通常稱之為眼界,或者格局——這恰恰是何秀琴夫婦所具有的。
當家人朋友都期待著他們夫妻二人能維系好汽車門窗廠的穩定運營,為家族帶來充裕物質回報時,他們卻將自我迭代的跨度做到了使所有人瞠目結舌的程度。
何秀琴說,“汽車門窗僅僅是一個配件,這個行業有與生俱來的天花板,技術上再創新,也不能真正影響汽車行業。”
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項光達力排眾議,做出兩個決定。其一,是轉行,旁人難以理解;其二,是進軍不銹鋼生產行業,旁人視之為瘋狂,何秀琴則再一次跟丈夫站在了一起。
“你只能往前沖!”
九十年代初,由于中國不銹鋼產業基礎薄弱,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供需矛盾越來越大,中國國內產能嚴重不足。不銹鋼制造無可置疑地是當時的朝陽產業,但民企要想參與其中,其代價也是巨大的。
以何秀琴夫婦二人幾年來創業累積的資金,對于購買這個行業的入場券只是杯水車薪,而想要得到政府支持和業內資源,更是難上加難。
沒有資本和技術,也缺乏經驗,年輕的項光達與何秀琴還是一頭扎進去,全憑一股子狠勁兒,破釜沉舟。“當你只能往前沖時,”她道,“你會克服一切困難”。
兩個人想各種思路,找電廠、電業局合作,送股份出去,換回擔保與投資,一家煉鋼廠,就這樣在運籌帷幄中慢慢做起來了。
正當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時,煉鋼廠突然受到了時任地方政府換屆的影響,中途夭折了。
但這對夫婦從未想過放棄自己冒險的夢。接下來的兩三年里,他們前往上海做起了貿易。帶著沉淀下來的資金、人脈、經驗與智慧,1992年,他們重新殺回不銹鋼行業,在溫州創立了青山特鋼廠。
25年后的今天,青山鋼鐵不僅成長為中國民營鋼鐵企業巨擘,并且成為全球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2017年,青山鋼鐵集團實現不銹鋼粗鋼產量748萬噸,銷售收入1615億元人民幣(約257億美元),躋身世界500強企業行列。
▲青山鋼鐵聯合創始人項光達、何秀琴通過多年努力把青山鋼鐵打造為全球行業知名企業
同時,隨著集團業務與實力的迅速擴張,青山在印度尼西亞、美國、津巴布韋、印度等國也建立了工業園區或合資企業,形成了從不銹鋼上游原材料開采冶煉,到下游的加工、制造、運輸物流、大宗商品交易、國際貿易等完整的產業鏈。
“我第一次去印尼的蘇拉威西島時,那里環境特別差。”何秀琴回憶,“我們從上海飛到雅加達,第二天一大早經馬卡薩,再飛到肯達里,從肯達里出發還要坐十幾個小時的車,才能抵達目的地。有時下了雨,路上泥濘不堪,車陷進去,人還要下來推車。”
短短八年,青山集團就把當地的小漁村變成全球最重要的鎳鐵和不銹鋼產業基地。300萬噸的不銹鋼產能,使印尼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不銹鋼制造中心,青山園區還為當地人民提供兩萬多個就業崗位。在印尼蘇拉威西省,他們不僅興建了工廠、宿舍,還把酒店、機場、醫院、學校、清真寺......等園區配套設施全都建起來了。
再啟山林
如今,何秀琴的常駐地從溫州、上海、香港,切換到了新加坡。
早在2011年,青山鋼鐵的國際化拓展開始進入新的階段。作為集團創始人,項光達何秀琴夫婦就已經了解到了新加坡對企業發展國際業務的潛在重要性。
當時正值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出訪中國時期,新加坡政府為招商引資,向中資企業釋放了一系列政策紅利。
政府營造的親商環境,金融系統健全穩定,對外投資有良好保障,海運與貿易發達,大宗商品交易活躍,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讓項光達何秀琴夫婦敏銳地看到青山在新加坡建立海外采購中心的優勢。
這一次是何秀琴打頭陣,選址,組建團隊,一切從零開始。
“當時還是很艱難的,只有稅收優惠,其他的一切都要靠自己。”何秀琴說。硬件條件準備就緒,接下來何秀琴面對更大的挑戰是需要深度了解新加坡政策環境,拓展人脈資源。經過一番深思,何秀琴決定從讀商學院開始。
“要讀書就要進最好的大學,那在新加坡,當然國大(新加坡國立大學)是首選。”何秀琴先報讀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的短期培訓課程,學習全方位管理。后來,她又申請了全中文授課的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進行系統化學習。
▲何秀琴(右)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典禮上被授予碩士學位
“在EMBA課程里學到的領導力、財務預算、精益化管理,這些都對企業特別用的。”回憶起這段求學經歷,何秀琴對每一位教授課堂上教過的內容,能如數家珍,“比如作為管理者,該如何清楚地傳達指令,優化溝通效率;再比如課堂模擬企業做決策,管理層要如何從多個維度,了解不同群體的思維和聲音,考慮如何改進。”
說到跟著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歐美國家參訪頂尖的創新科技企業,何秀琴更加神采飛揚,“我們長期處于在一個企業,一個行業,對自己的東西很熟悉,但對很多跨行業的發展是不了解的,所以通過課程開闊視野,學到很多創新思維。”
商學院課堂里的她,依舊保持一如既往的淡定與優雅,但何秀琴更愿意淡化自己500強企業創始人的身份標簽,做一名謙虛好學的學生。她對老師和同學都充滿感激,“很榮幸遇到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同學,行業的差異不妨礙我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管理上的經驗與理念,和同學們并肩學習的過程也讓我對團隊合作的力量多了新一層理解。”
這份理解來自商學院傳統戶外體驗項目———戈壁一堂課,課程中需要學員以小組為單位,通力合作,僅依靠簡單的裝備穿越數百公里的戈壁灘。白手起家的創業過程就好像拋下一切,在渺無人煙的戈壁灘競速。
從不畏懼挑戰的何秀琴,人至中年,把在商海里浮沉的勁頭兒移植到了具象的戈壁挑戰中。“人其實特別渺小,如果你走過茫茫戈壁,都會這樣覺得。工作生活中一定會有許多煩惱,盡力而為就好。我更是其中再平凡不過的一個,應時時保持平常心。”
舍·得
但作為一名企業高管,何秀琴交出的成績單卻是不平凡的。
2011年至今,何秀琴帶領的集團采購中心團隊,已從最開始10億美金的年銷售收入,做到了34億美金。直接負責新加坡業務的她,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各大銀行、金融機構,打交道,談融資。
她對這樣的節奏,早已習慣。
協助先生做企業三十多年,何秀琴對低調、務實和時刻保持危機感,有更深的理解。她不焦慮,她說,“焦慮解決不了問題,碰到什么問題,都有辦法解決,要保持這樣的信念。”
而眼下,她最大的期待是自己的兒女都能有所作為。提及孩子,何秀琴的眼里漾起溫柔。她說,女兒最近在探索幼兒教育,兒子則是創辦了自己的貿易公司,一雙兒女都沒有在自家企業里擔任要職。
對這一點,何秀琴想得很明白,“企業做到這個規模,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在外經受些磨煉就進公司當高管,對其他的員工是不公平的,對企業也是不負責的。經過基層鍛煉,如果他們有這個能力就進來,沒有能力,那就不要進來了。”
“如果真的沒有接班人,那就把企業社會化。”說到這里,何秀琴的語氣很干脆。她和先生一直在想企業的未來,但他們也更知道要培養一名成熟優秀的企業接班人有多不容易。
“這是我們的企業,也是社會的企業”,對于一個更大的“這個家”的責任與使命感,讓她和先生現在更多地考慮到“幾萬名員工,要對得起他們。”
人每選擇一條路,必放棄了另外的路;每選擇一種人生,必放棄了另外的可能性。何秀琴的得到同樣伴隨著失去,她在事業的這條路上,付出更多的心血卻用來成就原本不是屬于自己的夢想。
問她,可曾覺得遺憾?聽到這樣的問題,她笑了笑。“如果從頭再來,我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文章及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