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 品牌故事]丁敏: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Smeal商學院的營銷和創新教授、復旦大學EMBA《營銷管理》課程教授、復旦大學可持續創新和增長研究所(iSIG)所長。
基于多年來在科技、營銷等領域的豐富研究及實踐經驗,丁敏教授在他的最新著作《中國蹊》(The Chinese Way)一書中對當下中國的營銷熱點及商業模式做出了精準而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對于新媒體對于品牌營銷的顛覆性影響,丁教授給出了中肯的評價并指出其未來面臨的挑戰。
“微信”是把雙刃劍
微信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滿足朋友(無論是現實朋友還是虛擬網友)之間的私密溝通需求,在這一點上,微信也的確做得很好。其實,微信背后的基本理念并不新鮮,歸根結底,它跟郵件列表、論壇等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不過微信是基于移動設備端,而且能夠發送音頻和視頻等內容。問題在于,人類(以及企業)總是試圖將可以到手的一切貨幣化,而且要越快越好。作為一家企業,如果微信不能規范用戶的不當行為,就會很快被取代。
微信這個新的社交平臺可以滿足相同的溝通需求,但也能夠禁止用戶之間的商業行為。這個平臺將促進關系的深化,以親朋好友和志趣相投者為重,關注更小的社交圈子。要知道,中國有14億人口,那么在1個人和14億人之間,哪個更重要呢?現在,大部分中國人都浪費了太多時間在根本不需要了解的許多人身上,今后他們將開始關注更小的朋友圈。這也正是新的社交平臺將滿足的需求。
但是在這一過程之中,我們必須要關注微信的商業化問題。如果有人選擇關注某個企業賬號,并希望從中獲得更多相關信息,或者有公司以此為目的組建并提供了這類平臺,都是相當正常的。只是,我看到太多的微信群看似非商業性,卻慢慢變得“聰明圓滑”,并試圖利用這個平臺謀取個人經濟利益。這種行為令人厭煩,甚至會極大地破壞這類群組在用戶心中的價值。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某類微信群的負面印象勢必影響用戶對微信的整體評價。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微信群太多且某些群組的粉絲過多。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在這個被我稱為“3秒法則”(3秒閱讀一條帖子,然后3秒回復)的時代。如果在太多平臺上聯系太多的人,并給出太多的信息,從邏輯上來說,只會讓人將這些信息當作毫無意義的背景雜音處理。
“理性消費”終將回歸
對于這兩年比較火的“雙十一”現象,我倒不是特別在意,經常只是笑著旁觀。它是由渴求新聞爆點的媒體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共同作用的產物,但從長遠來看,它對企業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并無益處。因為消費者的花費能力、儲物能力和消耗能力都是有限的,他們的消費彈性并沒有那么高。消費者只是將他們的消費需求進行了推遲或提前,以參與到這類促銷活動之中。
不妨極端點來想,大家不過是把一年要買的東西都集中到這一天買完了。總有新的紀錄會被創造,但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歸根到底,它不過是人為操縱的紀錄,既能讓媒體有熱點可炒,又為企業提供了宣傳良機。
與之相對應的,奢侈品在中國的銷售量出現了下滑,在我看來,這是必然趨勢,并不值得驚訝。絕大多數中國人購買奢侈品的初衷,就是為了彰顯身份與地位。如此一來,如果滿大街都是LV包包,無論真假,都會讓LV成為沒有品位的代名詞,而非地位的象征。對典型的美國人來說,花掉半個月的工資只為買一只手包簡直不可思議,但對大部分中國人而言,即使要花掉幾個月的工資,也再正常不過。這種奢侈品消費的大眾化實際上極大地削弱了奢侈品作為身份象征的價值。
上一篇:華生:萬科的治理與發展
下一篇:朱璽-做品牌,就是做文化
2024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招生簡
學費:82.8萬 學制:2-3年